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基于利益论,学者们将满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环境利益证成为一项独立的环境权利,从而完成了环境利益权利化的任务。随着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环境权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人们愈发期待环境权被纳入人权的范畴。对环境权的既有法理证成已触及环境权作为人权的理由。作为一项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环境权不仅是单个人的权利,还是作为类存在的人即人类的普遍权利。环境权保护着生命、健康等“最具道德重要性”的人类利益,既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又是切实享受各种基本人权的关键要素,因此,环境权具有与既定人权同等的规范基础。同时,环境权还是一项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的人权,具有成为全球性人权的趋势。为顺应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夯实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石,我国有必要确认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环境权及其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新型基本人权,应该成为法律上的权利和公民实有权利。从其内容体系和性质分析,公民环境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兼具公益性和私益性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3.
杨婷 《法制与社会》2010,(26):290-290
环境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环境权的法律性质至今未有定论。环境权是公权还是私权,抑或是公权与私权结合的新型权利,这对于我国环境立法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环境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项新型权利,其双重属性决定它不能靠单一的部门法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环境权: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最基本的权利,环境权来自人权。生存权位于人权的核心,而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不可剥夺、不可放弃和替代的权利。如果没有环境权,传统人权体系中的生存权就不可能得到完善的保障。环境权源于生存权,但超越了生存权,因此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权的公私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环境权属性,一直以来存在着多种说法,尤其是环境权究竟属公益性还是私权属性,始终未达成一致。本文将在环境权属性理论原有的基础上,对其公益性和私权性进行了着重分析,从而论证环境权是一项公权利与私权力相结合的权利,以此来加强对环境权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新型基本人权,应该成为法律上的权利和公民实有权利。从其内容体系和性质分析,公民环境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兼具公益性和私益性双重属性。全面构建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完法地位;在环境立法中系统规定公民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公益性环境权应构筑以环境法和行政法为主的保障和救济途径;私益性环境权应构筑以民法为主的保障和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希  温乃馨 《法制与社会》2012,(16):284+286
环境权的性质如何,环境权与人权的关东如何,如此问题在当今学界看法不一.认清环境权的性质,理清其与人权之关系,对当今时代下人类自身权利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环境权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三代权利”,具有人权属性。而当前我国对环境权的法律保护极其薄弱。所以我们应当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一方面完善对环境权的法律保护。其具体措施应该包括环境权入宪、建立相应的公益诉讼机制,同时借鉴欧关的环境权保护机制,建立我国的完备而可行的环境权法律保护体制。  相似文献   

9.
霍洪宝 《法制与社会》2013,(17):286-287
环境权是基于环境问题派生出的新型权利,关于该项权利的理论基础一直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本文就公共信托、环境公平和人权三种主要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伦理、人权和发展的视角阐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权基础的该当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权与人权问题的国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力  杨楠 《法律科学》2009,27(6):59-65
环境权可以视为第一代人权中的生命权、私人生活权、财产权,由此可以促使政府保护生命和财产免受环境侵害,但这会产生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作为第二代人权,能够赋予环境质量以同其他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相当的法律地位,使其优先于其他无权利依据的客体,但是很少对这类人权进行司法;作为集体权利有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保护少数族裔文化和土著居民。国际法上环境权作为实体权利还未建立起来,作为程序性权利体现为公众对环境事务的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司法救济权。通过人权保护环境,其优点在于人权与环境权相比是一项确定的权利,人权法院裁判了一些有环保意义的案子,缺点在于与人无关的环境本身的损害得不到保护,无法进行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1.
环境权新探     
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无需许可,不能剥夺,不可让渡,而环境开发利用权属于一种财产性权利,通常需经许可而取得,其行使须遵循特定程序,因此环境开发利用权不属于环境权的内容。由于后代人具有范围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不宜将后代人纳入环境权的主体范围,但视后代人环境权利为一种道德权利则是可取的。同时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在环境法律关系中的错位以及权利与义务在主体间分配的不均衡性表明环境权不能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环境权主体并非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谷德近 《法律科学》2004,22(5):104-109
基本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从应然的角度 ,应该得到宪法或环境基本法的确认和保障 ,它有法定和推定两种表现形式 ,基本环境权的保障方式是立体和全方位的 ,包括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权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训芳 《时代法学》2004,2(2):54-59
环境权产生于环境危机时代 ,一开始就面临许多困境。实际上 ,环境权体现的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即公民的环境权和国家的环境职责。它已经不同于法学界过去惯常所宣称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对等性 ,而体现为权利义务的错位和不对等性。我国应该走环境权宪法化、具体化和公民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人权为核心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权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缺失人权精神的滋养,发展就会丧失方向,失去灵魂。发展是一个扩展人权的全面过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四个维度,要知悉发展的"质量"如何,就必须以人权为基点进行度量。以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和文化权四项基本人权来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是一个"四位一体"的复杂的相互关联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相当重要却长期被人忽视的评价标准模型。  相似文献   

15.
环境权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自提出以来发展至今,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困境。本文试图从法理学的角度对环境权的主体进行分析,来突破这一困境。因为有了主体,权利才有了归属。只有环境权的主体明确,分析环境权的客体、内容才有意义。环境权主体属于权利主体的范畴,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环境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人类,而不包括单位、国家和自然体。  相似文献   

16.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人权与诉讼权利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奎 《时代法学》2005,3(1):41-55
基于人的身份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广泛的实体人权 ,基于被嫌疑的身份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实体人权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剥夺。为了保障其实体人权免受不正当侵害 ,国际人权法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设定了许多诉讼人权 ,与此相应的是 ,我国法律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广泛的诉讼权利。但与国际人权法规定相比 ,我国法律规定仍有较大差距 ,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刘志强 《政法论丛》2008,3(1):28-34
罗隆基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以“人权论战”闻名于世,前期是以论政为主,后期以从政为主。他以功用作为视角,认为人权乃是做人的必要条件,并以此为基点构建其人权理论体系。罗隆基人权理论既受英美人权思想的影响,又带有中国特色,从而导致其人权理论所阐释的理想主义在当时中国现实语境下面临两难困境而难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8.
试论土著民的环境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著民的环境权的提出与论证,对现代社会的权利网络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土著民在近代民族国家分析框架中处于“少数人”与“受歧视”的位置。环境正义论与生态智慧论的提出,使我们超越民族国家框架,对土著民环境权的正当性进行评论,然后超越“现代性”重构土著民环境权;对土著民之权利,实施国际法的救济模式;在国内法的制度安排中,以“本土参与”为社会参与机制的核心,确保土著民之环境的“自治权”。  相似文献   

19.
社会权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向和 《时代法学》2005,3(3):27-32
社会权是与自由权同等重要的人权形式。作为应有人权和法定人权,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前近代出现了社会权观念的萌芽;近代出现了社会权的理论和立法实践,社会权得以初步形成;现代出现了从国内到国际的社会权广泛立法活动,社会权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