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五师八十一团林业公司种植苹果已多年,在头几年里,苹果产量非常高,效益也很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苹果品种、品质、种植技术已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果园效益不高。  相似文献   

2.
正一米五五个头,穿着一身迷彩服,正在忙着给鸡仔喂饲料。这是初见张小琴的第一印象。一师十六团七连职工张小琴,今年46岁,1996年参加工作,之前种植过棉花、水稻,但经济收入一直不高。2005年,张小琴开始发展特色养殖,2005年4月,她从阿克苏买回了600只肉鸡苗,在连工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1+3”文件的贯彻和落实,农二师二十一团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被彻底地调动起来,致富的大门也随之敞开。2002年,二十一团在土地承包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使交钱种地的观念在职工思想中扎下根,全团446户困难职工家庭以联户担保贷款的形式向银行贷款500多万元,既保证了贫困职工有地种,又保证了团场职工的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职工圆了致富梦。 ——2002年的承包一开始,三连职工杨曙光就看  相似文献   

4.
<正>34岁的回族女青年马翠萍是六师军户农场的个体工商户,虽说两岁那年的一次高烧导致她左腿残疾,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业致富的追求。2001年马翠萍在四川绵阳水电学校完成了《企业供电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她回到农场不等不靠自食其力,走上了创业路,她曾经在团场一家私立幼儿园当过保育员,幼儿园解散后,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继续踏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杨新军,四师七十一团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杨新军靠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对市场行情的把握,走上了一条多元发展多元增收的道路。如今,他已拥有固定资产达260万元,气派的门面房生意兴隆,7座设施大棚硕果累累,承包的600余亩土地回报丰厚。多业并举,多元增收的致富路让杨新军2013年各项收入达到90万元,成为了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明星。  相似文献   

6.
正在四师六十四团七连,提起马海军的名字是无人不晓,从一个普通的放羊娃到年收入20多万元的致富能人,马海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大田种植、庭院养殖、小本生意,在多元增收的路上圆了自己的致富梦。走进马海军家的小院,小型中耕机、条播机、粉草机、农用拖拉机整齐地停放在东边库房的门前,一排新盖的空板房西面是一座340平米的暖圈。马海军说:"羊现在都上山了,要是在家,这圈里可是热闹得很,我现在的日子要和  相似文献   

7.
当肖佳卓出售完最后一批产品,夫妻俩一算账,2002年纯收入2.3万元,一年就圆了致富梦。 肖佳卓是农一师三团良繁站的一名农工。1993年进疆一直承包土地,在工作中她虚心向连队领导、技术员学习技术,植棉水平逐年提高,所承包的50亩棉田两费自理以来从未亏损过。多年的土地承包,使他认识到“种植结构单一化,市场价格变幻莫测,导致农工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差。因此在种好棉花的基础上,她  相似文献   

8.
正两排砖混结构的民房,一片200多平米的网棚,这就是座落在农七师一三0团十一连的富昌平珍禽养殖场。今年51岁的富昌平,在连队当过治安员,在团场当过联防队员,在派出所当过招聘民警。生性敢闯敢干的他,年轻时心里就存着一个致富梦。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47岁的张福军,是八师石河子市石总场双泉集一连的养殖户。张福军不仅诚实能干,而且头脑灵活,他通过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科学养羊,发展自营经济,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张福军于2008年和妻子一起在连队开始从事养羊业。勤快能干的他在连队养殖小区建起了一幢圈舍,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他边搞养殖边种  相似文献   

10.
11.
正1996年,何云荣从四川来到农二师二十八团(现二十九团)打工,种过棉花、在酱厂当过工人……辛辛苦苦地干了几年,挣的钱不够生活。2001年3月,承包体制改变,果园实行长期固定承包。许多人都在等待观望,但何云荣却坚持承包了12.3亩被别人认为交钱多,而且树体又弱的5号果园,当年缴纳承包金1.4万元。5号果园是1965年定植的果树,由于承包体制等原因,片面地追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兵团团场现代化农业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原青年农民踏上大西北的“淘金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由当初“择地而栖”的候鸟,成为农垦职工中的致富明星。在农一师二团就有一个个这样的代表。 十二连农工窦长印、张青婷夫妻俩是1994年落户连队的,一直从事大田劳动。别看俩人个头小,但  相似文献   

13.
刘勤府,是农二师二十四团十二连的新职工。2005年才从河南清丰支边来到十二连。去年7月,该团工会鼓励职工建大棚,进行育苗来增加收入。建大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大,建一座大棚需要资金6万元。对于刚参加工作、没有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致富大道千万条。李二堡镇上藏村的农民党员马俊武却选择了又累又脏的养鸡业。凭着回族群众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从上藏、窑洞村的700亩荒山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昔日的“庄稼汉”变成了规模2.7万只的土鸡养殖大户。成为李二堡镇“四培双带”工程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15.
自小在四川老家长大的李代富,过够了苦日子,但却练就了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的性格,自随父母来到农二师三十三团,他就爱上了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农九师一六三团工会紧紧围绕师党委田园牧歌经济发展模式,鼓励职工在高效田、精品园、优质牧上下功夫,使职工获得好的收益。该团大果园王运景就是依靠十亩园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2008年,王运景在唱响田园牧歌的感召下,在自己的十亩园里进行品种改造,在调研市场行情后,他把原来的十亩葡萄全部改插成杨树苗。  相似文献   

17.
在六师新湖农场水管处的大治水库,有一位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叫陈小龙,他搞的无公害特色养殖基地在当地非常有名,他养殖的无公害鱼、螃蟹、淡水虾等特色水产远销区内外,年收入达30万元。因此,在当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学生陈小龙不当干部做鱼倌,五百亩池塘鱼蟹欢。"  相似文献   

18.
她叫周静霞,是农九师一六一团十三连一名普通女工,今年33岁,上世纪90年代曾回内地打工,历尽艰辛,也没有挣到钱。1998年她得知连队职工依靠兵、师、团党委的富民政策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日,安岳县石桥铺镇干拱村的养鸡大户杨义兵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腼腆的他憨厚一笑:"我希望能带着大伙儿一起致富."  相似文献   

20.
<正>曹修华是农一师七团五连的普通职工,2009年他承包的138亩棉花在遭受了低温、大风、干旱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依靠科学管理和踏实苦干,年终籽棉单产达465.9公斤,获利15.8万元,成为团场远近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