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谌旭彬 《各界》2011,(4):60-64
建炎四年,当秦桧逃离金国,突然出现在绍兴街头时,曾一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那个萧瑟的冬天,人们把他和苏武相提并论,认为正是秦桧才让寂寥仓皇的绍兴有了少许的温度。很快,高宗就高调宣布了对他的接纳。他一跃成为礼部尚书,护送他回国的王安道、冯由义也都得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甚至连船夫孙静也摇身一变,成了承信郎。  相似文献   

2.
李占才 《各界》2014,(5):66-69
明朝崇祯年间,京师满城县民间出了一个天文爱好者,名叫魏文魁。此人以一介平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不顾生计也无意科举,长期在家乡研究天文,先后完成了《历元》和《历测》两部天文学著作。之后他从满城赶往北京,与时任礼部侍郎的国家级顶尖科学家徐光启叫板,力图否定徐光启当时奉朝廷之命制定的新历法。由于此举非同一般,因而轰动朝野,震惊中外科技界,导致国内出现了一场激烈的天文历学之争。  相似文献   

3.
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2月离英,4个月后到达中国天津。嘉庆皇上与他爹当年一样自作多情,认为英国又来朝贡了,所以谕令工部尚书苏楞额、长芦盐政广惠做好接待贡使的工作,外交部(礼部)也拟定了英使在京活动的日程表。  相似文献   

4.
何克勤 《各界》2014,(1):72-73
清朝同治、光绪两朝,曾有过短暂的改革时期,也曾给受尽列强欺凌、掠夺而奄奄一息的满清帝国带来些许光明和希望,这时期史称“同、光中兴”。对于当时的所谓中兴四大名臣,有多种说法,光绪朝礼部尚书李端棻则认为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丁宝桢4入。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二年(1876)十月中旬,郭嵩焘以署礼部侍郎、二品大员身分,充当首任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从上海登轮船启行。他的《使西纪程》就是从这一年十月十七日开始记述的。那时郭嵩焘已年近花甲,由于他一贯主张须学西方长技,被守旧大臣指斥为“汉奸”,为此,他曾一再坚辞驻英公使事。慈禧太后曾召见他,称他“任劳任怨,公忠体国”,又说:“国家艰难,须汝一力任之。……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他们局外人,随便瞎说,全不顾事理。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你须是为国家任此一番艰难。”总之,说了很多慰藉的话,弄得郭嵩焘原已想好面辞的种种理由,竟不能说,“惟能感激懔遵而已。”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6,(12)
正清代流人文化是辽宁地域具有特色的一项历史文化资源。所谓流人,广义是指因罪而被流放之人,在这里尤指那些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或因文字狱,或因科场案,或因政见不同,或因诽谤排挤等原因流放至辽宁地区,且产生重要影响的清代流人。流人及其作品的学术价值清代流人文化资源涉及辽宁多个地区,名人众多。在众多的流人中,函可、季开生、郝浴、陈梦雷、戴梓、裕瑞等堪称其代表人物。函可,明朝礼部尚书的儿子。后来家道中落,他遁入空门,法号剩人。顺  相似文献   

7.
傅国涌 《各界》2010,(11):77-80
“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徐氏父子,陈氏父子。”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以这样的对联嘲讽被革职查办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和徐致靖、徐仁铸父子。陈家几代人杰,徐家则被称为“父子三翰林”,徐致靖和儿子徐仁铸、徐仁镜都是翰林。  相似文献   

8.
廉政思想和廉政措施,是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持政者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评论者不乏其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元朝颇有声誉的政治家——张养浩(1270——1329)。他曾任过县令、行台中丞、监察御史和礼部尚书等官职。所撰政论书籍《三事忠告》(也称《为政忠告》,即《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是当时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真诚劝告。由于作者长期担任过地方和中央多级官员,对官场情况十分熟悉,本人又较能言行一致,所以对问题捕捉准确,分析透彻,见解独到。《三事忠告》虽非长篇巨著,但影响深远,问世以来评价极高,书中所着力宣扬的廉政思想,迄今仍有某些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完颜绍元 《各界》2022,(3):57-58
身份不同,各有定点医院 秦汉以降,医药事业不断进步,医在王官的制度日益完善.试以唐宋为例,作一个概观. 唐代的医药行政,隶属于礼部的祠部掌管,相当于中央卫生总署.另有隶属于太常寺的太医署,相当于中央一级的医学院,兼备医学教育和医疗组织两种功能,正如现在之医学院,必定有附属医院一样,医学生在医学院接受教育培训,同时参加临...  相似文献   

10.
关于父亲 时光的流逝会毫不留情地令我们的记忆模糊,甚至完全消失,但唯独父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却仍是清晰而生动的. 父亲并不高,只是普通中国男人的身材,在我有印象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福了.但看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俊秀,虽然略显清瘦,但诚如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盐出英雄对父亲的形容“皮肤白皙,头脑明敏,气宇轩昂,洵如贵公子……”父亲的身世当然和“贵”是几乎扯不上关系的,虽然追溯到明代,有一个学问被人称道的礼部侍郎傅翰是一代人物,死后被皇帝赐予“太子太保”,名列《明名》列传,被供奉在“傅氏宗祠”,而父亲也是他正统的传人.但接下来的若干代,傅氏这支已经因务农而逐渐走向贫穷,到祖父母这代几乎就是文盲了.父亲自小就生活在市井之中,时刻要面对生存的严酷,身边更加没有什么“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相似文献   

11.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诗作风格独特,多以鬼入诗,因而被称为"诗鬼".唐元和五年(810年)冬天,京城长安上演了一场和名字有关的大讨论大纷争.讨论的对象是21岁的诗人李贺,纷争的焦点是李贺是否能参加来年正月举行的礼部会试.  相似文献   

12.
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大臣久任者”条下记道:“永乐以后数十年中,大臣多有久于其位者”,如人称“三杨”的内阁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如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胡(氵荧),“耆艾满朝,老成接迹”,“当时朝廷之上,优老养贤,固可想见,而诸臣庞眉白首,辉映朝列,中外翕然  相似文献   

13.
舒芜 《瞭望》1992,(20)
二十八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云:“吴琳禹玉号存吾,履斋之子,书法奇逸,诗亦高胜。早年倅婺,题诗鹿田西寺壁云:“为从吏隐招提宿,相望城中隔几尘。云暗雨来疑是晚,山深寒在不知春。锄松得石添幽径,接竹通泉隔近邻。此去又寻三洞约,初平应怪我来频。’‘在’字元作‘重’,既去之明日,遣小吏以片纸覆其上。”  相似文献   

14.
纳兰秋 《各界》2010,(10):53-55
他很丑,可是他很有才。 他很狂,可是他很有才。 他十试不第,可是他很有才。 他是唐朝最后一位大才子,大诗人。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他从来不掩饰自己说真话的欲望,他的直言犯谏只有同时代的魏征可以与之媲美。  相似文献   

15.
余显斌 《各界》2013,(6):57-60
前燕时,他是吴王世子。后燕建立,他是献庄太子。可惜,老爸回归,他看不到:兄弟们征战沙场,他看不见:后燕恢复,他也永远看不见了。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09,(24):26-27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17.
高能电池好     
钱伟长先生是我所敬仰的科学家,他的事迹,他的贡献,以致他的精神,他的为人,过去我也曾经有所耳闻,当然只是断断续续的,零零星星的,而且都是间接的,从未有机会拜会他,当面聆听教诲。直到最近,我有幸见到了这位世界闻名的学者,和他紧紧握手,久久不放,同他亲切交谈,可惜太短。好在我从他手里接过了他亲笔题赠给我的《八十自述》这本书,一回到家里就捧读起来,爱不释手。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伟长先生,担负着繁重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责任,恪尽全力地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作贡献。他还担任了上海大学校长,进行科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18.
一位职工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什1车间主任,经常给涨不上工资的职工做思想工作,总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可有一年他也没涨上工资,。C里就有了点情绪,职工就拿他说的话来给他做工作,他听了觉得别扭,觉得以前做思想工作简单了一些,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要想打动职工,你必须站在职工的位子上,用体谅、理解去关心他,用你的热情去温暧他,使他觉得你是为他好,处处为他着想。记得一位支书跟我讲,他们车间有部分职工炒股,工作时常分心,车间有的领导说来点行政命令,制止职工炒股,当时他就…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11,(14):15-15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相似文献   

20.
庄秋水 《各界》2011,(9):65-68
“陈独秀是一个领袖,自有他的信仰和风格,所以只须给予他机会,叫他堂堂正正地主张意见,向公众公开申诉,这正是尊重他爱护他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