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龙国华 《新湘评论》2005,(10):44-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其本质是利益的和谐,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刊作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最大要素,起着政治文明薪火的传播与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的影响作用,应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唱响和谐社会主旋律,充分发挥党刊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奋斗》2005,(5):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正确选择,是我省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进一步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构建和谐龙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宋云辉 《世纪桥》2008,(1):51-5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要依靠科学发展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盛霖指出,社会事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工作水平,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王顺达 《世纪桥》2006,(5):18-20
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这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呈现出一个目的和手段的序列: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6,(12):39-39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当前耍重点把握六个方面: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军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三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基本条件,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四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认识建设和谐社会对于促进中原崛起的重要意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强调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党提出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实现社会和谐要求出发.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既是最主要的建设者又是最大的受益者,基层乡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牟县城关镇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城关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它具有强大的政治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主政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西周 《求实》2005,(5):67-69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地位。从构成要素看,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从发展动力看。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持续发展。与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一致,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和谐发展,把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坚持改革创新,把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人》2005,(21):8-10,16
“十一五”期间,是宁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从而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直接关系到我区能否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大局。  相似文献   

15.
赵华 《唯实》2006,(12):9-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治国理想,实现经济正义,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研究经济正义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经济正义应当通过制度的保证、政府的保证及道德的保证来卖现。  相似文献   

16.
叶笃初 《党建》2005,(11):11-12
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早在今年新春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此后,他在各地进行“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调查研究中,又多次地强调,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一五”规划的思想来源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以和谐促发展,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毅荣 《求贤》2007,(10):41-41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即要创建和谐校园。我认为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与文明发展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8.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先行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交通行业能否和谐发展关系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  相似文献   

19.
张立昌 《求贤》2006,(11):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文献,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