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三全育人"的三者之辩证关系,"三全育人"工作的推进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困境要求,聚焦"三全育人"中的关键少数、关键环节与关键领域,从"三个如何"化解育人困境的内在逻辑出发,着眼高校"三全育人"顶层设计的"大思政"格局建构,关注"社会课堂"的资源引入与辐射,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大思政平台,将显性引领和隐性引领相结合,实现育人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阮霖 《学理论》2012,(22):184-185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与作用,明确目标,积极探索社团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明确社团工作应服务高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应向规范化、品质化、高效化发展,坚持以"服务社团、凝聚社团、发展社团"的工作理念,构建"思想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载体,发展学生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3.
王凡  徐世平 《学理论》2012,(21):190-191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外在最直观的体现,它展现出了高校大学生整个的精神风貌。而作为校园文化重要抓手的高校学生社团在其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与功能。试图以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高校育人实践中,信息社会发展、国内外形势变化、高等教育步入新时代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社团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催生了高校学生社团改革。把握高校学生社团改革的内涵与意义是推动社团工作革新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层级提升、管理结构再造、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式更新、创新引领模式实现学生社团管理体系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2)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方式,他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促进。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显性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导致对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漠视,无法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对隐性教育的研究,片面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矫枉过正。本文从解读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展开,对高校思想政治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三维考量进行分析阐述,进而构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典礼不仅是一套仪程,更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针对90后大学生,传统的典礼活动已明显滞后于学生成长的现实环境。通过探析典礼文化育人功效和湖南农业大学的工作实践,探索提炼出高校典礼改革工作的理念、方法并提出高校典礼改革的思路:高校典礼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贴近现实与崇尚精神相结合;高校典礼需与大学育人体系无缝对接;高校典礼文化应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3)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吉首大学依托高校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公益实践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服务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探索学生社团志愿服务、专业实践调研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机制;积极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的党性教育功能,创新高校党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高加加 《学理论》2013,(21):323-324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大学生社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于育人环境的营造具有积极意义。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入手,重点分析大学生社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就促进大学生社团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裴桂清  符潇潇 《学理论》2013,(3):171-17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高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高校学生由接受认同到掌握运用的过程。在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高校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只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显性教育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所以隐性教育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推进新世纪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李生敏  葛振国 《理论探索》2011,(6):30-31,66
高校理论社团是学习、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二课堂"和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竞技场",理论社团要利用自身优势,调动大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6)
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社团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社团发展,加强社团指导,鼓励社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社团的制度化、规范化、精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构建完善的传承机制,搭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建立社团考评与奖励体系,引导社团进入良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功能优化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学理论》2010,(10):222-222
当今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显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容易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效果往往不佳。因此,文章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出发,阐明了隐性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隐性课程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在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跃校园文化、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文章针对"红色社团"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学生理论社团活动形式与内容应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内涵;加大学生理论社团扶持力度;加强各学生理论社团的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4.
王兴年  史伟丽  杨春 《学理论》2013,(21):325-326
高校基本功能的实现要以校园的和谐稳定作为前提。高校社团在维护校园稳定与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中有其独特的正功能,这种正功能主要是隐性的,其发挥作用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其基本方面包括思想引领功能、素质拓展功能、能力提升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心理支持功能。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会导致社团正功能发挥不足。要充分发挥社团的正功能,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社团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社团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2)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实现传统高等教育从以育人功能为主向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并举的角色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高校人才输出的水平。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本质的揭示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局限性的深入剖析,探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如下: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产学研管理体制;完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加强科技园与高校学生的互动;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徐宏霞 《学理论》2012,(8):199-2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除了坚持显性教育途径之外,还要拓展新的教育途径,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灌输"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乔博 《学理论》2013,(3):230-231,242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处于不断发展与改革中。近年来,学者对于高校辅导员制度改革的研究为我国辅导员群体进一步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新思路,逐步使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可见的显性责任更为明确。这些显性责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但其中的"隐性"责任(如仁爱之心、有教无类等)却是亘古不变的。主要以个人工作中的切身体会,通过挖掘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式高校辅导员的"隐性"责任提出自己的浅薄见解,希望对高校辅导员职责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的"惯习"有正负之分,前者对于腐败有抑制作用,后者对于腐败具有诱因性。社会转型期,权力在社会空间中处于中心位置,场域中的体制表现为显性与隐性,腐败的产生来源于隐性体制与负面惯习的共同作用。从根本上治理腐败,一方面要从隐性体制转向显性体制,通过将显性体制落到实处形成对权力的制约;另一方面从负面惯习转向正面惯习,通过重构健康的社会关系抑制腐败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开展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对于党的建设、学生社团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今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对如何开展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思路如下:高校党委要加强指导和示范作用;社团党支部要明确自身定位;学生社团管理和发展要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方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杨蓉 《学理论》2013,(15):332-334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者"的重要角色,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又是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对于形成高校浓郁的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从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入手,分析了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发挥社团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地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