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雪梅 《奋斗》2024,(2):60-61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今国际竞争形势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新范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命题、新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的新发展,表明了我们党以创新技术,依托产业发展生产力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高度。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和要素构成,明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功能环境和时代要求,是深刻回答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实践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一词,既彰显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肯定了新产业在孕育发展新动能中的重要作用,更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新质生产力,关键在“新”、核心在“质”。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  相似文献   

4.
全威帆 《先锋》2024,(1):31-33
<正>只有科技成果而没有全程、全链与全网的系统支持,再好的科技成果也难以转化成新产业、新动能国家高新区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优势。优势如何发挥?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不断探路,在全国率先提出“中试+”生态,目前已建成中试平台34个,助力企业融资超16亿元,让科技成果这粒“种子”茁壮成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刘世佳  马琳 《奋斗》2024,(2):54-56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将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正>“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人才要素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对人才工作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奋斗》2024,(2):39-42
<正>新质生产力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新导向,是以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引领。近年来,佳木斯市围绕省委、省政府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推动产业边际收益递增,还能积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开辟新赛道。安徽应把握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开辟绿色发展赛道提升市场竞争力,开辟数字经济赛道增强新质生产力,开辟融合发展赛道培育产业扩张力,开辟未来产业赛道厚植经济发展潜力,推进安徽经济由“大”向“强”的再跨越。为此,要实施“包容人才”的政策,积极营造“养人养家养业”的环境,吸引、集聚、留住创新人才,为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为安徽经济由“大”向“强”的再跨越培育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9.
吴超 《新湘评论》2024,(6):10-11
<正>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为新征程上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0.
<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让科技成果转得快也转得好,贵州创新科技政策协调机制,深入探访创新主体技术发展需求,剪断阻碍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细绳子”,推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融资机构等多重力量相互交融、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畅通转化渠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何谓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涵是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2.
宿凌 《新湘评论》2024,(5):59-60
<正>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和根本方向,为我们把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3.
黄勇 《当代贵州》2024,(3):36-37
<正>要抢抓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趋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以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为突破口,营造激发创新、鼓励创新的新兴产业成长生态。积极培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加快推进“四新”“四化”中孕育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5.
讲习所     
<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央视快评: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与传统生产力相比,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甲:我们最近开了几次会,讨论“生产力标准”,但大家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不太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乙:首先,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哲学理论上弄清楚什么叫“生产力标准”。简单地说,它是指生产力作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甲:这好懂。但是,为什么对它使用“标准”这个词呢?乙:在二十多年前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人们把实践称为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本来,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和当时所讲“实践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一个意思的不…  相似文献   

17.
李劲松 《奋斗》2024,(2):43-4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加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药品监管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保安全守底线、  相似文献   

18.
《党建》1994,(5)
谈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罗子桂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为什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呢?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24,(2):35-3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提出的原创性新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牡丹江市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总遵循、总纲领、总指引,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今时代,随着Chat-GPT、Sora等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火爆全球,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发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新方向和新业态,湖南应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加快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