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谢寿保 《新湘评论》2009,(12):31-31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安化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段,自古就以产茶闻名,素有“茶乡”之誉,茶文化底蕴深厚。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来安化办茶,最盛时,安化资江沿岸的小淹、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集镇,茶行、茶号多达300余家。时至今日,安化还保存着许多老茶行、风雨廊桥、茶亭、茶碑、茶钟等诸多茶文物,它们是几百年来安化茶业发展沧桑历程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正>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2014年当选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并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第2名。如何扬湄潭茶之名,打造黔茶航母,引领黔茶出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充分发挥湄潭茶产业在贵州茶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一)茶文化优势湄潭茶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清代湄潭眉尖茶成为贡茶。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创了近代贵州乃至中国茶科研的示范。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带来  相似文献   

3.
如今,说起湖南安化黑茶,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这个茶还不错”。但前不久采访时,安化黑茶离岸孵化中心运营总监吴小琴却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年,人们还普遍认为“黑茶就是传销,是骗人的”。其实,从安化黑茶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围绕力争在2020年打造成为"中国中西结合部茶业第一县"的发展目标,创新思维,加速扩张茶园规模,严格质量管理,注重品牌打造,着力将茶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的一大支撑点,不断实现"以茶富民、以茶兴县"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加快推进中国优质茶原料基地、最大的茶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茶产品出口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向茶业强省迈进。3月20日,第11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宣传推介活动向外界公布了今年贵州国际茶文化节将于4月18至20日在遵义市湄潭县举行的信息,预计国内外5000余名嘉宾将齐聚遵义湄潭,共话贵州茶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6.
春茶     
<正>"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赞颂的是雅安市名山区境内的蒙顶山茶。每年清明节前,蒙顶山四周整齐的茶垄成行成排。每天清晨,茶垄里就有了勤快的采茶人,腰间挎着小竹笼,双手翻飞,灵巧地采摘嫩茶。早晨和中午时分,名山区双河、黑茅等茶叶交易市场人山人海,几十万斤鲜茶涌入市场,众多茶商忙着讨价还价,一般清明节前交易额都会达到20多亿元。截至2014年底,名山区拥有茶园面积33.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1.38亩,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茶苗  相似文献   

7.
“我再唱首歌就下播了,要买茶的家人可以关注下榜一。”1月4日晚上11点,已经调离安化的陈灿平仍然在抖音上推广安化黑茶。回西南民族大学担任经济学院院长后,陈灿平每周仍会开一两次直播,一次播几小时。他在湖南安化县挂职副县长时直播频率更高、时间更长——去年3月至8月,他在“陈县长说安化”的抖音账号上做了300余场直播,包括安化黑茶在内的带货总额超过了1500万元。作为安化县原副县长,陈灿平在抖音上拥有41万粉丝,曾位列抖音实名认证的县长之首。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茶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茶业是永恒的产业茶叶的发现与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那么他同时也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早在学生时期,他就与同学一起对长沙、宁乡、安化等5县农村做了历时1个多月,行程900多华里的调查;参加革命工作后,更是身体力行,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典范。1927年,毛泽东深入湖南长沙、湘潭等5县农村,做了长达32天的实地调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普定与湄潭,均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一个因其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众多的农副产品,朵贝茶(清代贡品)、鸡场茶、白旗韭黄闻名遐迩,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讲义民俗风情村,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一个有"贵州茶业第一县"之称,并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20多项荣誉称号。作为农业和旅游大  相似文献   

11.
湄潭县坚守“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理念,坚定茶产业“6456”(60万亩生态茶园、4万吨茶叶产量、5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交出高分值茶产业转型升级“湄潭答卷”。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13,(10):75-75
“茶韵天府,品味世界”,5月9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举行。600多家中国名茶产区的优质茶叶企业和国外名茶企业参展参会。四川10大产茶强县和40多个产茶优势县携40多种名优茶叶在茶博会上亮相,集中凸显了川茶的高品质和高文化内涵,进一步实现了川茶品牌突围。  相似文献   

13.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21):46-47
正《贵州茶》栏目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与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主办,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叶学会协办,栏目内容涉及独家茶企名人访谈、权威商业趋势解读、专业茶业报道、深度贵州茶产业发展调查,等等。栏目分设六大版块,从茶业动态、茶商茶农、茶旅之品、品茗会、茶与养生、茶学院等多个角度展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栏目将通过极富主题性和目标性的选题内容,为贵州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  相似文献   

14.
<正>湄潭将茶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上下游发力,产业链联动,农文旅融合,以茶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的发展逻辑,推动湄潭县茶产业成为遵义市乃至贵州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典范。近来,一则“三连冠!湄潭再次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的消息在湄潭人的微信朋友圈不胫而走,茶农、茶企、民宿老板等频频刷屏点赞。茶,是湄潭的“饭碗”。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0万亩,“吃茶饭”覆盖了8.8万户35.1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七年八月,毛泽东曾到过安化。当年他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利用暑假,偕同肖子升游学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作社会调查。在安化县的雷鸣洞、伏日、久泽坪、梅城、仙溪等地了解安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农民生活、清末安化农民起义史实。毛泽东这次到安化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已在党史界定论了。近几年,安化县委党史办,通过对征集的大量的党史资料进行研究,认为在毛泽东第一次到安化八年以后,即1925年上半年,又第二次到了安化。这次他是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来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贵州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重点推进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和"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农业产业加速发展,生态家禽、蔬菜、茶、食用菌四大农业产业,共带动83.5万贫困人口发展。其中,生态家禽出栏1.47亿羽,蛋产量23.46万吨,产值126亿元,带动脱贫21.3万人;蔬菜种植面积累计1687.37万亩(次),产量2462.91万吨,实现产值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省茶业、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组合优势。近年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关于促进茶旅一体化的特色优势产业战略部署,贵州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相互融合,成为一大特色和优势。品质休闲引客来为促进茶旅一体化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贵阳中国旅行社全面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及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省茶办)号召,积极开发贵州特色茶旅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8.
黔风 《当代贵州》2009,(10):3-3
发展茶产业,对贵州意义重大. 茶业是"一呼百应"的产业.茶叶可加工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涉及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以及茶医药、茶化工、茶旅游、茶饮食、茶文化等多个领域.大力发展茶产业,将极大地促进贵州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12,(26):9
截至2012年6月,贵州省茶园面积达455万亩,居全国第二。预计"十二五"期间,年产值将突破千亿元。据悉,2002年,贵州省茶园不足50万亩,茶产值仅亿元左右。10年间茶园面积增长8倍、全国排名由2006年的第10位升至第2位。年均新增50万亩以上,占全国年新增茶园面积的一半。目前,贵州现已成为中国茶业成长度最高的省份,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茶园面积将发展到700万亩,年产值将突破千亿元。产  相似文献   

20.
<正>印江提出打造武陵山地区优质出口茶生产基地,依托股份公司,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形象的"六个统一",提升印江茶品牌的市场辨识度,叫响品牌效应。促转型:印江自治县提出,"十三五"期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年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解决常年就业18万个以上。当前,印江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田艳:印江发展茶产业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