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传毅 《湘潮》2023,(10):44-4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里就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进行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是天下大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因为所处的时代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话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柴尚金 《前线》2023,(10):13-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互相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凸显人类文明形态新特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特征和一般规律,创新了全球现代化理论,蕴含着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价值,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明成就深刻改写世界现代化历史,谱写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新篇章,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团结带领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得到历史性拓展。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将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心,更加奋发昂扬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王义保 《求实》2006,2(10):34-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和谐社会发展中诸社会要素间的冲突与协调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规律的现实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与辩证唯物观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6.
王义保 《唯实》2006,2(10):25-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和谐社会发展中诸社会要素间的冲突与协调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规律的现实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与辩证唯物观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议题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运用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造福中国人民、改变中国命运的,并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路线选择的正确道路。以实践唯物主义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是以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践目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主体考察,进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性所在,从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而引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解答“四个之问”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论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和承载的文明动力系统,这一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也是对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凝练。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动力主要包括文明传承力、文明自主力、文明创新力、文明包容力、文明超越力等,可以分为根本性原生动力、直接性结合动力、外源性发展动力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的运转机制来看,“时空化合”“两个结合”“和合共生”确保了各个文明子力的有效运转,从而推动形成了一个“小循环”与“大气候”有机规整、双层联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系统。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论不仅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张力关系,而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指南,因而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0.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把握。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两个大局”现实观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四重逻辑体系,建构了理论—历史—现实—实践“四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图式,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色,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侵略掠夺、殖民扩张型现代化之路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论溯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具体实践把人民主体观、实践观、唯物观等基本原理深入人心;四个全面、三个倡导、中国梦及两个一百年,新国家安全观、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发展观等内政和外交层面进行的丰富与深化;借鉴吸收了现代化理论,也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广大的素材和开拓了辽阔的视野,为现代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动力和研究氛围。  相似文献   

12.
刘冠廷 《世纪桥》2024,(4):30-32
推进中国式民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断从原创性上对中国民主现代化理论作出重大贡献,通过其特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形成了中国式民主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民主现代化最新表达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确保高质量推进中国式民主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为指导推进中国式民主现代化发展,开创中国民主治理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不仅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传承赓续我们党探索现代化的优良传统,还辩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顺应破除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的需要,具有深厚的生成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进行深入阐述,包含着现代化价值观、现代化务实观、现代化底线观、现代化目标观、现代化格局观等理论内涵。新时代新征程,深刻认识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必须深刻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虎生  雷引杰 《党建》2023,(12):26-29
<正>历史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对重大问题、战略问题作出深刻的历史分析和比较,彰显了深邃的历史观照、深厚的历史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历史观是认识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标识性话语,在语境、语义、语用层面蕴含丰富的生成逻辑。在语境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接续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语境和回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问的时代语境的统一,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语境的统一;在语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类文明为立足点的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是富含新意的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在语用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彰显了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觉和自信,标示了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这具体表现为:唯物的本体自然观、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社会的历史自然观、价值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多维自然观蕴含的生态文明意蕴,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海燕  黄锟 《当代贵州》2022,(Z4):92-94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现代”元素和“中国”因素,从更宽广、更深邃的视野创新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逐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领导党和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同时,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奠基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唯物历史观是由前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