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在缺乏文学大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巴金的去世,好像在宣布一个文学大师时代的结束。所以,他走后,新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女士说:这之前的主席是文学丰碑,我和文学丰碑没有可比性。有的作家说得更明白:“中国(文坛)的巨人时代结束了,平民时代到来了。”丰碑也好,巨人也罢,都可以看成是大师的另一种说法。文学大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了。说到文学大师“难产”的原因,中国作家圈里相当流行的意见是社会生态环境不同,最有力的证据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那些大师,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就的,到后来活着的大师们也没什么像样…  相似文献   

2.
许陈静 《理论导报》2012,(12):60-61
瑞典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1日13时(北京时间11日19时),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彼得·恩格隆德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诺奖,令中国文学界为之沸腾,也让亿万国人备感兴奋!正如中国作协一位负责人所说,莫言获奖表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在发生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对活,也正在非常有力地展开……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7,(1)
正乌雅泰,蒙古族,兴安盟科右前旗斯力很人,毕业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国家一级作家、文学翻译家。曾任鄂尔多斯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汉文《鄂尔多斯文学》和蒙文《阿拉腾甘德尔》杂志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内蒙古翻译家协会副主席。他用蒙文、汉文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事业50多年来,出版有《乌雅泰小说选》、蒙文长诗《小乌兰》、汉文长诗《成吉思汗和他的两匹骏马》、长篇小说《喇嘛哥  相似文献   

4.
徐静 《湘潮》1993,(Z1)
在中国现代史上,湖南益阳走出了三位同姓的“文化大亨”:周扬、周立波、周谷城。他们同时、同地、走过一条差不多相同的道路,这实属罕见。《益阳“三周”》一文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从血缘、地缘、社会历史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番探秘。  相似文献   

5.
闽西20年革命战争史已成为当地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坚持革命战争史诗为主旋律、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和史实为题材的文学意识已在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体现,形成了被文学界誉为“红土地文学”的文学流派。自1979年开始,一批闽西作家就提出了。红土地文学”的概念,并执着地进行耕耘。10多年来,闽西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者有300多人。他们以小说、诗歌、剧本等各种文学形式,忠实地再现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这块红土地上的风风雨雨,以及这一特定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作品已超过1000万字,出版发行书籍逾百万  相似文献   

6.
(一)在改革的年代,要使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指西方文化)更好地结合,要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在广阔的文学天地里坚持创作自由。本来“创作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已经肯定的命题。列宁就说过,社会主义文学是真正自由的文学。但是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干扰,减慢了文学发展的步伐。所以,胡启立同志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祝词》明确地  相似文献   

7.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时代就是‘小人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小人’们常常掌握文化领导权。在他们领导下,文学的内容必然越来越琐碎,不要说把人类解放的目标放进去,你就是稍微放进去一些高尚道德,英雄色彩,就会马上被潮笑”。——这是李佗先生与作家阎连科在一次对话中说的。李佗说,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学来了一次大变脸,变得好快!首先,作家群体的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写作人的成分和八十年代有很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被人称为“六一文学”。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才忽然想起还有儿童与为儿童服务的文学,这才有了采访报导儿童文学作家的文章。报刊上有关儿童文学的消息多了起来,这当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有一个个人不解的现象:明明人家为儿童文学作家,明明为儿童服务、为儿童写作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而我们的记者,总要躲躲闪闪,转弯抹角,说这位作家只是“客串”一下儿童文学,他(她)还有更伟大体面的事要做。好象搞儿童文学委屈了他(她),他(她)是怀着巨大的奉献与牺牲,才“屈尊y不嫁”给儿童文学的。20世纪叨单耗初那一批先是涉…  相似文献   

9.
八届茅盾文学奖首次采取评委公开记名式评选,这在中国文学评奖史上是第一次。评委会评委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中国作协机关专家;二是中国作协直接聘请的全国有关单位专家;三是中国作协各省、市团体会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推荐的专家。评委共62名,比往届多了一倍。这种大评委制,  相似文献   

10.
“边缘”与“中心”问题,一度在作家、评论家中引起关注和争论。所谓“中心”,就一般而论,不外乎行政区划上的以政府驻地为集中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优势位置。人们往往趋向“中心”,因此也就形成“边缘”,形成“中心”与“边缘”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心理上的落差。这种落差,在人们心理上,就体现出获得重视的优越感和被忽视的自卑感;反映在文学活动上,就产生主导一切、掩盖一切的主流文学和服从主流、追随主流的边缘文学。就九十年代文学现象而论,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内涵与范围发生了裂变。随着文学自身的觉醒、创作的自由,集体写作状态进入个体写作时代,文学的“中心”摆脱行政  相似文献   

11.
丁金栋 《党史纵横》2008,(11):47-47
半个多世纪前,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出版发行后,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章节还编入了中小学课本并拍成了电影。然而,高玉宝“战士作家”的来历却鲜为人知。一次,高玉宝与笔者闲聊时,讲述了他的“战士作家”来历。  相似文献   

12.
8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和莫言、刘震云、李敬泽等40多位中国著名作家围绕"一部作品的诞生:我的创作和生活"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路,来自24个国家的38位翻译家则围绕"为什么选择翻译你"讲述了他们如何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家和作品。名家巨擘们对贵州文学也给予了充分关注。当代贵州全媒体特推出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3.
他曾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经当过市长、省工商局局长,官至正厅级;他因创作《碑魂》《梦魇》等多部长篇反腐小说而享誉文坛和政界,被人们尊称为“反腐作家”“市长作家”。2001年年初,作家出版社还隆重推出了他的又一部力作《浊蚀》。可就是这样一个闻名一时的“反腐作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一度红遍大江南北,与同时代的《暴风骤雨》《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等一起构筑起新中国的红色文学大厦,也使得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作家"。时至今日,已80岁高龄的冯德英仍然没有停止以笔为武器的"战斗"。在他的笔下,随处可见这个胶东人民的儿子对家乡的热爱、对苦难乡亲的同情、对各种反动势力的痛恨……  相似文献   

16.
正"京华虽好,决非久留之地。"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合理,但却是一个作家的心声。这个作家,就是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马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马烽,出生于山西孝义农村。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次携家带口迁出北京到山西农村安家落户的经历。第一次是1956年,当时他在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中央文学讲习所任辅导老师,夫人段杏绵是《中国少年报》记者,全家都在北京生活,但他心里却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并在不断地自我诘问:"文学是人民的赋予,是生活的恩赐,如若长期脱离生活和人民,又何以能够写出深刻反映生活并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延续中国文学近三千年的业绩,再创新世纪中国文学的辉煌,是当代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世所罕见。从“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形成了几次大的文学高潮。每一次高潮都出现一批文学名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绵延不绝,久传于世。进入20世纪,“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文学新的篇章,文学的形式和…  相似文献   

18.
从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格局看刘以鬯“实验小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以鬯是香港文坛著名的资深作家、文学批评家,一位多年来一直从事报刊编辑及文学译著的学者、翻译家。他一以贯之的“实验小说”创作,不仅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坚守着严肃文学的精神领地,而且其创作实绩已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香港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  相似文献   

19.
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应该自觉担当起“育新人”的时代使命,为小孩子写出“大”文学。以小孩子的“大”文学,发挥好文学培根铸魂的作用。儿童文学是孩子一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它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文学,而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孩子有怎样的未来这样的大课题。儿童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引领。  相似文献   

20.
以“民国”视角重新结构中国现代文学,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在文学史研究中加入了“空间”的维度.“民国空间”与既往研究中出现的“文化社会学”及“外部研究”相比,区别在于打破了“历史决定论”思维并改变了对“文学”的理解.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例,近代语言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因是要突破语言表达的困境,而促进新文学繁荣的因素不仅仅在于使用了“白话文”或“现代汉语”,而是“活文字”观念的兴起解放了作家的语言压力.通过“民国空间”,“人的文学”可以切实落实到文学史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