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是河南省洛阳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的元年,也是安全生产战线上干部职工锻钢淬火、脱胎换骨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尽快进入新角色,主动承接新职能,埋头苦干,不负韶华。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逐步提升,8个社区成功申创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各级责任全面压实,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全国加强灾害管理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已日渐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受任务。从国际减灾实践来看,凿遍采纳的减灾工具包括危险源分析与制图、土地使用规划、金融手段、保险、安全社区建设、结构控制等。减灾作为灾害管理的基础环节应该被进一步强化,依据国外减灾工具...  相似文献   

3.
《中国应急管理》2011,(3):61-61
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2月24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今年中国将在六方面推进减灾救灾工作: 一是做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和落实,加快推动重大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做好农房重建和春荒救助,加强绩效考核和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4.
郭正阳  董江爱 《理论探索》2011,(4):121-123,131
防灾减灾型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概念,一些国家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即: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制定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使防灾减灾有法可依;建设完善牢固、科学合理的安全设施,为防灾减灾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居民的危机意识,使防灾减灾具备主体条件;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使社区居民的自救与互救成为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方式;健全救灾组织体系,使防灾减灾有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5.
吕方 《政治学研究》2012,(3):120-126
社区减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减灾政策的重点。社区减灾强调居民、企业、民间组织、基层政府等结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在灾害面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但是,政府在社区减灾中应该承担什么职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依据政府干预的强弱、政府是汲取还是释放资源,社区减灾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无为型、吸纳型、委托型和合作型。有效的社区减灾模式既依赖于政府的权力授予,也需要政府的资源支持。只有在政府行政干预的同时,并把减灾视为公共产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与社会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才能有效提高社区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应急职业精神“忠诚守护暖民心精准坚韧解民忧善战善成保民安”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发现,无论是在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区,还是在基层防灾减灾社区宣传栏,都有一个圆形标识格外醒目。这就是“上海应急”形象标识(见图)。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从2021年9月启动“上海应急职业精神”研究专项工作。经过三下三上广泛征求意见,同年12月底,该局发布21个字的“上海应急职业精神”和“上海应急”形象标识,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应急管理信息文本作为应急管理部门内部交流的一种信息文本,承担了信息通报和工作交流的功能.受应急管理特殊行政文化影响,应急管理信息文本具有准确、简短和快速的特点,在传递中包含了行政和知识双重属性.由于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从综合减灾模式走向全面危机管理的模式中,并没有改变原有行政机构的内部设置和功能调整,于是,应急系统运行过程中,应急管理信息文本的政治功能越来越凸现,而行政功能日趋下降.同时,作为应急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在日常工作中协调能力非常有限;从而导致在防灾、减灾和备灾日常工作中,应急办难以发挥其协调和规划的功能.因此,开发应急管理信息文本的知识功能有利于改善其行政功能,也有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模块化和常规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3)
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贫困和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成为灾害管理的重点。在解决社会问题或危机过程中,社会工作追求系统性、实务性、生态性、能动性、独特性和以人为本,这些专业特质能够有效地指导和介入灾害管理体系,提高灾害应对的效能。同时,社会工作者在防灾减灾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利用专业方法在社区层面开展易被群众接受的宣传教育、链接资源进行灾害模拟体验与救灾演练,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提升其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2021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揭牌成立。这一新学院将围绕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需求,打造防灾减灾救灾的实战型科研基地,着力于培养应急管理领域急需的战略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新学院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应急管理》2011,(8):39-41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汇园社区不断完善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社区应急设施、加强应急物资保障,积极开展社区居民科普寅教培曾及疏散安锺演练,社区居民应急意识、疏散避险等应急能力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东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社区的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估体系,以东京各町丁目为评估对象,通过对建筑物危险度、火灾危险度和应急避难危险度进行分类评估,得出各地的综合危险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东京基于社区的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估具有如下特点:以巨灾为重点,积极开展强烈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的危险度评估;以综合为目标,全面评估强烈地震等巨灾对经济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以专项为基础,深入评估震后建筑物、火灾、避难等各类风险;以公开为动力,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是应急管理部门全面履职的第四年,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心系大局,高度关注应急管理工作,积极调研、认真总结、汇聚民意,将应急管理热点话题带上全国两会。比如,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关注安全生产、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问题,一直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和热议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杨琳 《瞭望》2007,(34)
从救灾,到减灾,再到综合减灾,整体提升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减灾规划",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振耀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新近出台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调动各种力量减少自然灾害的新思路,对未来减少灾害损失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灾种—过程—参与主体三维分析框架来看,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经历了单灾种应对型管理体制、单灾种主动型治理体制和多灾种主动型治理体制的演进历程。其基本经验包括平衡灾种管理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建立有限度的多灾种应急管理体制;构建中央赋能与属地指挥相结合的应急指挥体制,兼顾统一指挥的权威性与灵活性;注重综合协调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建立应急管理综合协调体制;注重应急管理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综合减灾体制;注重社会多元应急主体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社会应急力量协调机构。未来,我国需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领导指挥部体系、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社会应急力量协调机构,优化分工协作,总结和推广各地区有益的改革经验,加快健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改革和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要求,浙江省衢州市结合实际,创新基层治理,紧盯权责、模式、数智的改革,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业务与机构职能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条的专业性管理和块的综合性治理实现叠加耦合,破解县乡断层、条块分割难题,实现基层应急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建成率、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模块设置率、执法装备和应急物资配备率、重点风险隐患精密智控率“四个100%”,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水平整体跃升,实现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明责、减负、赋能、提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应急管理》2011,(3):F0004-F0004
2011年3月7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的“防灾减灾立法与完善公共应急法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修改与公共应急法制的完善、制定防灾减灾基本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应尽快实现减灾战略转变,形成各级政府的综合减灾体系近期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暴露出我们应对巨灾的准备不足、能力薄弱,亟待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是"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贯彻党中央和应急管理部重大部署,面向国际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前沿,面向多灾种、全链条重特大自然灾害链防控理论和"天-空-地-海-井-网"综合观测技术融合集成、应用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全景模拟器平台等建设项目,立足我国自然灾害综合减灾实战需求,打造高水平现代化科研院。本刊记者采访到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  相似文献   

19.
2021年3月11日,应急管理部等部委曾赴日参加救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代表,应邀出席东日本大地震10周年纪念仪式,悼念地震遇难者。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对中国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迅速提供援助物资并派出救援队等表示感谢,并介绍了灾区重建工作,希望两国传承在地震救援中结成的深厚友谊。应急管理部代表表示,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希望中日在抗御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造福两国人民。  相似文献   

20.
写在前面2021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部党委书记黄明强调,应急管理部门是实战部门,要把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眼"全灾种、大应急"加快转型升级,为履行核心职能提供支撑。因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大战大考中吸取教训,在实战实践中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