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一致,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它来源于客体,形成和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特定关系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是指社·会主义作为客体,以满足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多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具有光明前途的现实运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就在于它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的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但从根本上观之,社会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关于价值的探讨,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的界定多数论者的观点:即从“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认为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认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问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1、马克思说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朱宝信 《唯实》2001,(4):3-6
价值具有属人性、关系性和被人赋予性等三个特性,因而价值的本质是人依满足自身需要与否而对物所作的效用性评价.将价值说成是物在进入价值行为过程之前就已潜在地存在着,实际上是混同了人的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混同了认知客体和价值客体,混同了客体的自然属性和效用性.将主体的价值创造和意义追求说成是主体对早已存在的物的潜在价值的发现和转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的“礼”和法家的“法”相结合的礼法文化价值观。在西方 ,人们侧重从抽象的哲学角度研究价值的本体论 ,并形成了各种派别。当代中国主流思想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有用性。笔者认为价值就是标志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特殊范畴 ,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评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与微观经济主体一样,地方政府作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行为同样要受“给定条件”的制约。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与否,关键不在于其动机好坏,而在于具有普适价值的政绩评价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现行的有缺陷的体制是导致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失范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在这些选择和决定的背后是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既是人的认识的必须把握的一种特定关系,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我们无法离开价值的判断,井且价值观随时代而发生着改变。用哲学的眼光看,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主体的现实需要是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公共行政领域同样也具有价值的问题,并*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公共行…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情感与政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政治情感的本质和特征情感是个性的基本心理要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于客体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而情感就成为主体与其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媒介,具有极明显的选择性和价值方向性,是主体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价值客体是情感的源泉,价值客体有多复杂,情感就有多复杂,“价值与情感是—一对应关系:情感所反映的事物必定是价值,价值的主观形式必定是情感”犤1犦。从本质上讲,情感就是主体对利益关系或价值关系的一种体验或主观反映形式。“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阶级社会中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价值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不同时期人们对价值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程度。时至今日,人们对价值的真正内含也莫衷一是。 就哲学的“价值”范畴本质的界定而言就有十几样,其中得到公认的观念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关系论本身无可厚非,然而主、客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值得考虑。传统认为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所谓“满足需要”的说法,我们认为有些欠妥。  相似文献   

9.
信任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主体预期客体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并将自己的需要托付于客体而形成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对客体信与任的统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期,研究信任机制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价值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马克思曾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当客体对主体有用、有意义时,主体就认为它有价值;反之,就认为它无价值或价值为负值。价值研究主要回答“应该怎样”、“值得怎样”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这种发展和创新也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二是成熟性、深刻性;三是主体性、创造性;四是指导性、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主体,价值标准是人民主体派生的美好生活需要,价值客体是符合人民主体需要标准的平衡而充分的发展,价值手段是不断适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双方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主体旨意是价值标准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路向是价值目的与价值手段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愿景是价值创造与价值享受的统一。新论断的主客体双方即供需双方是广义的,广义供需关系是全社会基本的价值关系建构,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应始终围绕这条价值轴心线展开。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7,(3):17-17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企业走向市场”是针对“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提法而言的。我认为后者的提法不准确。这一提法的不科学性在于:作为商品经济的实体企业来讲,走向市场是它自身的要求,不存在“推”的问题。所谓“推”的提法似乎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在走向市场问题上是被动的,没有自觉的要求;企业是被“推”的客体,主体则是政府。因此,愿不愿意“推”,用多大的力度“推”,都决定于政府,企业无能为力。这是旧体制的观念反映。“企业走向市场”相对于旧体制是一种根本性变革。其中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施国良 《求实》2006,(Z4):129
价值问题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专门问题.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管理创新的价值史是热点问题.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是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客体使主体需要得到满足,对主体的发展有肯定作用,就是正价值;反之,就是负价值.价值不是客体本身,也不是客体属性,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王殿芹 《理论学刊》2006,1(4):60-61
一、人的价值实现的特点讨论什么是人的价值,我们不能不涉及“价值”这个范畴。哲学上的价值,就其最通常的解释就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所谓人的价值,它是以价值的一般含义为逻辑根据的,乃是价值的一般含义运用于人的一种引申和转移,指的是作为客体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及其意义。探讨人的价值问题,不仅要认识到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具有逻辑同一性,同时又要深刻把握二者的根本区别。首先,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构成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对象不同。在物的价值关…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体现着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的意旨。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是指因主体需要而使主体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指生成的主体性在具体的活动 (认识和实践活动 )中的显现和展示。如果说“生成”是“蓄势待发” ,那么“实现”就是“有的放矢”。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生成和实现”机制的研究 ,就是从主体自身出发 ,探求人的主体性生成原因和实现条件。由于人的主体性是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 ,因此 ,探讨、研究人的主体需要的产生、实现过程 ,就实践活动而言 ,就是揭示出现实的实践活动的构成环节。(一 )主体需要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实现的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维方式.价值思维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思维者依照主体自身的尺度,选择、对待和评价客体,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产生价值的运思活动.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引论 价值思想亦称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根本观点及思想体系。价值思想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实践中,主体要对客体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真假的判断和识别,还要根据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进行利和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的识别,这就形成了价值认识。从上述意义上说,实践就是由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构成的价值关系。价值就是一定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它在量上表现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