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风青杨 《党课》2012,(6):69-72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是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其实,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奋发,也可以使人沉沦。名与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从来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人生不正是这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  相似文献   

2.
瑰丽人生     
瑰丽人生单庆“利禄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金钱、名利、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一个人。山东临沂市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用其高尚的情操,回答了人生的价值何在,用其坚实的脚印,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编者按:本刊曾在1992年第12期,对王廷...  相似文献   

3.
人生三态     
刘巽达 《求贤》2010,(6):28-28
有人用水说人生.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人生也有这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是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在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只有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汪常态下的水.  相似文献   

4.
技精德高的刘品超兰铁中心医院内科九病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品超行医几十年,凭着精湛的技艺,不知为多少人解除了病痛,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不少患者为了感激他,有的送来“红包”,有的请他赴宴,都被他拒绝了。刘大夫只认准一个理:救死扶伤是本分,金钱利禄淡...  相似文献   

5.
何士龙 《党课》2011,(2):75-80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怀揣着“美国梦”,有的人在美国挖到了“金矿”,实现了梦想,有的人则终其一生也未有所收获。而阿诺德·施瓦辛格则用他的传奇人生为“美国梦”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个出生在奥地利的普通男孩,  相似文献   

6.
独处能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独处与浮燥相反,是青年干部一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心不燥,能静处,情绪稳定,思维条理。但青年干部也有不良现象,表现为飘浮、轻率、晃晃悠悠,忽张忽驰。思想上,情绪不稳,大起大落;学术上,浅尝辄止,自满自足;工作上,私欲熏心,迷恋权势;生活上不够检点,甚至奢侈。古训“玩物丧志”。摈弃声色犬马,远离秦楼楚馆,灯红酒绿;远离低级趣味,远离“魔法”赌场。这应该是青年干部的理智选择。独处要有信仰。定准人生坐标,心中永远有希望,生活不缺乏生机,彻悟人生,不迷不悔;独处要有度量。与人无争、与事无争,与世无争。人到无争品自高;独处要有仁德。与功名如浮云。不被名利锁所拘,顺其自然,心中富有四海。  相似文献   

7.
人来到这个世上,不敢说皆为名利而生,但却常常因奔名逐利而死。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犯受贿、行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罪,被处以极刑的事实,令国人震惊与深思。   翻开历史,人们便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原天津地委的两名高官因贪污罪被判处死刑。此后数十年来,胡长清是第一个被处以极刑的省级高官。也可以说,这是新千年中国反腐败的第一枪。胡长清何以从堂堂的副省长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丢掉生命,成为死有余辜的历史罪人 ?从他的人生轨迹中,人们不难悟出一个道理:诱惑是人生面临的重大考验,在诱惑与考验面前吃败…  相似文献   

8.
名利得失问题是一个人毕生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思想修养和党性锻炼的现实课题。看一个人政治上是不是成熟老练,是不是真正党性强、修养好、觉悟高,在名利得失上对待和处理得怎么样,就是重要的试金石。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自觉经受各种考验,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9.
人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我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这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引出许多人的锦言名句和巨篇大作,激励着千百万人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生。但是,历来的著作家在回答人生问题时,大都避而不谈人生的规律,有的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否认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规律性。近几年来,有的学者开始涉猎这个领域,却还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人生规律的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研究回答人生种种问题的基础,很有必要加强研究,作出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宏柱  江南  三歌 《党建文汇》2002,(17):32-32
“一个人在错路上奔跑时,愈是活跃,愈是迅捷,就会迷失得愈远。”这是一个哲人说的话,而对于李汝勤这名副厅级领导干部来说,这个比喻很恰当。权力和金钱最终使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坠入万恶深渊。  相似文献   

11.
“燊”,木字头上三把火。这个读“深”的生僻字,字典上的解释为“炽盛”之意。名字是有灵魂的符号。高用粢,这个2000年冬季入伍的大学生士兵,像他的名字那样,用“炽盛”的火焰点燃了无悔青春,以读完大学上小学的心态,积极适应军营生活,从平凡工作岗位干起。10年从军路,10年成长史。他有过期待、感慨,也有过失落、迷茫,但他始终执著从军报国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说长道短     
清道光年间,有一个名叫冯志圻 的进士,喜爱收藏碑帖书画。一次,有 人把装有宋拓名碑的盒子献给他,他 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就令人退了回去。 部下劝道:“何不打开看看?”答曰:“看 了就难退了,自己喜欢的,心就会动, 心一动就接受,接受了就会被利用,所 以还是不见为妙!” 好一个“不见为妙”,这短短的四 个字,却饱含着深刻而朴实的人生哲 理。爱财之心,人皆有之,见到自己所 喜爱的,一般人都会产生据为已有的私欲。冯志圻也不例外,但他知道宋拓是别人的,献给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想利用他。于是他用“不见为妙”来自律个人的私欲,以抵御其诱惑。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无论为官大小,职位高低,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一些为官者就经不住大浪的考验,当别人送来钞票,他见了就要数一数,这一数就数进了自己的腰包;当别人领来了“小  相似文献   

13.
严力平 《党的建设》2007,(12):29-29
人生成败三分决定于做事,七分决定于做人。每个人从懂事时起,便有一个做人的问题伴随一生。于是,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也就成了每个人一生必做的答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14.
修益的犯罪轨迹昭示人们,理智驾驭私欲、控制私欲,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立业、平天下”之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关键是这种私欲,要像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否则将自食其果。纵观修益的犯罪,不难看出,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贪婪成性,忘乎所以的人。然而,由于他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工作好,小有成就,也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小算盘基础上的,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便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任个人的私欲放纵,交友不慎,成了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做了惊天大案,在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15.
难言淡泊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悲欢离合,甜酸苦辣,高官厚禄,名利得失,情爱私欲,直面人生,淡泊是什么?宁静是什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元。”此佳句佳境,早已吟诵千多年,究竟有几人能够淡泊而又宁静得下来呢?我想,这恐怕就要退一步来理解个中的含义了。淡泊和宁静只不过是一种轻松、安然、平淡、豁达的心境而已。既是心境,那就可能只是一种体会之后的感想,激情之余的无奈罢了。人生百年,凡是一个神经正常,身心健康的人,都不可能真的做到实际意义上的淡泊。倘若对什么事都淡泊起来,对什么人都淡泊起来,那么这世界上也就没有了七彩人生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大家都淡泊得守着松软的床铺以求“明志”或者“致远”去了。大千世界,就安静得十分可怕了,可怕得就像暴雨倾泻前的片刻凝重,炸弹引爆前的瞬间沉寂。  相似文献   

16.
名与实     
名、实相连,组成一个词,即“名实”。其含义,《辞海》解释有三:一是声名和事功。二是犹名利。三是哲学名词。名,通称是指名称、概念;实,意指实在,也是指客观事物。在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现实生活中,名实相符的事大量存在,占主导地位,这正是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科学的最真实的阳面。但是,任何事物有阳面必有阴面,有主流必有支流,有草绿燕归、鸟语花香的春天,也有风卷残叶、冰天雪地的冬天。在社会生活和人的品性中,诸如浮夸虚报、名存实亡者有之,“实”已腐败而仍用美名作为掩饰者…  相似文献   

17.
他面对命运顽强不屈,面对生活乐观向上, 是一个身残志坚、笑傲人生的铮铮铁汉;他面对工作勤恳敬业,面对群众满腔热忱,面对名利淡泊宁静,是一个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当代保尔"。他的名字叫马俊欣,今年48岁,现任  相似文献   

18.
不图虚名、专于事业,面对名利不争;不图享受、踏实干事,在生活标准上不攀;真抓实干、默默无闻,对于到手的权力不要。这就是沈阳军区第208医院政委武立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正是靠着“不争,不攀,不要”这三种品质,武立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不图名利、尽职尽责,用自己默默的付出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相似文献   

19.
如何正确认识个人自我价值?如何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这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并经常谈论的话题。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价值观不同,每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回答,也大不相同。有的人认为个人体能、智能、德能、技能等等都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个人自我价值本质上是属于“私人专利”,只能“归我所有”、“为我所用”,因此,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私利的获得”、“私欲的满足”与“个人理想、愿望的实现”。现代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却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晓云 《共产党人》2006,(10):18-19
在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这既是全党关注的大事,也是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要研究的新课题。狠抓教育,坚持治本私欲是腐败之源。然而,自私并不是人的天性,而是后天形成的。可以说私心人人都有,只有私欲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