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伊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国共合作、英勇对日作战的同时,奉行独立自主并尽可能争取外援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国际交往特别是开展同美国的交往,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认真回顾抗战时期中共制定和...  相似文献   

2.
实用主义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刘建飞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外交中,特别是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对华政策主要特性的剖析,结合美国外交的历史传统,探讨美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而展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势。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  相似文献   

3.
三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对美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中国赴美访问的最高层级的官员,也是美大选后双方高层的首次直接接触。由于钱其琛将会晤布什总统及美众多高层官员,就彼此共同关心的双边地区及国际问题深入广泛交换意见,并涉及两岸关系问题,因而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共和党布什在竞选期间曾提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一度使人似乎感到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将发生重大改变,中美关系会出现严重倒退。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共和党所信奉的保守主…  相似文献   

4.
杨丹  薛娇 《学理论》2011,(10):63-64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比较重视与美国的关系,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希望在共同的抗日战争中与其发展关系。周恩来同志早就向美方人士提出过一些合作建议,例如向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派遣军事观察组等。为此中共中央适时调整外交政策,积极与美国各方面人士联络,为实现军事观察组访问延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云南在八年抗战中的地位可用“前”、“后”二字来概括。“后”是指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云南是抗战的大后方;“前”是指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滇西反攻战胜利结束期间云南是抗战的最前线。云南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完成保家卫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当时云南浓厚的开放意识直接相关。云南的开放意识具体体现为:1、被“逼”出来的开放意识:外因的作用发挥到极限之后引起了内因的变化;2、共产党影响和参与下的开放意识:党给云南的开放意识注入了新鲜的政治血液;3、统治集团内讧中的开放意识:地方与中央分权是滋生开放意识的体制保障;4、各民族儿女共同迸发的开放意识:没有理由说少数民族天生就不开放;5、学习国外文明成果的开放意识:把南洋机工和美军身上的好东西拿过来。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史迪威为何倚重共产党寇炜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开始重视中国战场,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了“扶蒋抗日”,美国政府派史迪威担任国民党军队的总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但是,在...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7,(41)
我看中美关系前驻美公使赵锡欣: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关系经历着巨大和深刻的变化,大国关系进行着持续和重大的调整。在此期间,中美关系也几经起伏和波折。从最近七年中美关系调整情况可以看出,在此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美国的对华政策如何定位,中美关系如何演变,对下...  相似文献   

8.
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元老级政治家亨利·海德日前向美众议院议长递交书简,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如在6月访美期间发表国会演讲,就要表态不再参拜靖国神社。海德之举是美国政界首次把历史问题与日美具体邦交相联系,也进一步戳穿了小泉参拜政治的谎言。小泉上台以来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使  相似文献   

9.
上党战役是解放战争开始时的首次重要战役。总结、研究这一战役,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发扬光荣传统,振兴山西,仍具有重要意义。一、阎锡山抢夺上党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玩弄反革命两面手法,在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同时,又密令阎锡山派重兵进犯上党解放区。一向以拥蒋但又对蒋保持一定独立的阎锡山,这次执行蒋的命令却格外“忠诚”。因为,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东制太行,西据太岳,南扼中条,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中央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部分新军在此建立了太行、太兵抗日根据…  相似文献   

10.
权延赤 《党政论坛》2011,(14):38-39
周恩来的预见预言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是掌握了大量事实之后,通过科学智慧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1941年12月13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预言:“太平洋战争将是长期的。初期还会有若干挫败,也许会丧失若干岛屿、某些土地以及某些交通线……解决日本以海军为主,空军陆军只能为辅;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假设遭到质疑随着中国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展现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实力,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正在逐渐瓦解,这也引发了有关未来美国对华政策向何处去的争论。其实早在奥巴马政府2011年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彰显其对亚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2.
国共两党与香港回归孙玲玲1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原有的国际形势,在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中,蒋介石借助全国军民抗战的威力和功绩,在外交上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1942年4月,蒋介石通过宋美龄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如是我观》一文,提...  相似文献   

13.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经过登台执政后8个月的审议,制定了以“Comprehensive Engagement”命名的对华政策,当时我国有关单位译为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并一直沿用至令.笔者认为,从该项政策推行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况看,“全面接触”的译法欠妥,不仅与美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脱轨,而且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众所周知,克林顿亲自签署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定名为“参与和扩展战略”(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and Enlargement).这里所使用的“参与”(Engagement)一词与对华政策所用的词不仅为同一个词,而且含义也并无二致.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参与”的基本释义是:“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领导的重担”,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促进民主和自  相似文献   

14.
过去史学界谈到日本投降和太平洋战争结束时,首先要讲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及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作用,而对英美,特别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却闭口不谈。似乎在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之后,苏联红军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美国在战争中不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把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结合起来,在建立和巩固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促使各国特别是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参加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重点对象是争取苏联的援助,并同英美策划的“远东慕尼黑”阴谋进行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重点对象是美国。  相似文献   

16.
蒋曼  史琼 《学理论》2013,(21):41-42
罗荣渠在《美国在东亚的全球战略与对华政策》一书中,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对华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将美国对华政策分为美国绥靖政策放任日本侵华、对日宣战防止日本强大、扶持蒋介石政府防止中国加入共产主义阵营三个阶段,在对这三个阶段分析过程中得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追求本国利益,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中美关系,以史为鉴,在合作中对立,在对立中合作,做到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的预见预言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是掌握了大量事实之后,通过科学智慧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1941年12月13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预言:"太平洋战争将是长期的。初期还会有若干挫败,也许会丧失若干岛屿、某些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芷江是中国重要的空军基地,芷江机场是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同盟军机场。1943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进驻芷江。1943年12月,中、英、美对日宣战。中国战区组建了中美空军混合作战司令部,司令官由陈纳德担任。在抗日战争期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共歼灭日机2000多架,立下了赫赫战功,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新年度国防报告看美国对华政策走向●萨本望美国国防部2月初发表的新年度《国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肯定了去年5月美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所提出的战略构想和建军方针,其中关于对华政策的论述明显增多,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走...  相似文献   

20.
古玮玮 《学理论》2012,(24):17-18
台湾问题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由于美国的介入却变得更为复杂。而通过分析1954年台海危机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选择,我们仍可看到在美国国家利益面前,台湾问题的变数。旨在从分析美国国家利益出发,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给21世纪的中美处理台湾问题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