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文化对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文化是在创新与传统交替作用下发展的.文化整合是民族文化系统发展的主要形式.文化系统的整合一般说来表现为五种基本类型构建型整合、融合型整合、复合型整合、吸纳型整合和重构型(结构性)整合.  相似文献   

2.
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在当今世界上,孤立的民族文化是难以存在的,单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同文化只能以开明开放的态度互相包容,和平和谐地相处,以期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这就是我们对21世纪人类生存方式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轮胎工业的飞速发展,国际跨国轮胎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战略已由投资向并购重组变化。针对我国轮胎企业在并购实践中缺乏整合管理经验,通过对银川橡胶厂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差异及冲突进行分析,企业文化整合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有效的文化整合计划;成立整合工作小组;选择整合模式;慎重对待对方管理者;注重整合的速度与融合;终身、全面监督。  相似文献   

4.
先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用先进文化整合民族文化是一个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先进文化在不断吸收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过程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民族文化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更具魅力,从而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方兴未艾的第五次全球跨国并购浪潮为背景 ,在分析前人有关并购整合的理论的基础上 ,按照新的划分标准提出了有关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的新的观点 ,同时对在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当今社会,当网游市场里闪现刀光剑影时,如何更好地关注参与者的心灵健康?当扑面而来的声色光电震撼感官时,人们是否还在关心精神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样重要,它摆在我们面前,成为不容回避的紧迫任务。这次讲坛的讲演者傅振中是"中国国家安全论坛"的高  相似文献   

7.
戴优强 《世纪桥》2007,(4):74-75
本文分析了荣辱观产生的文化背景及与文化的关系;论述了荣辱观演进的动力和原因;理清了荣辱观发展创新的路径;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吸收传统精华结合当今实现发展而来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上,实现了三次飞跃,即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演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总结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文明观的历史演进,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落后贫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逐步完善时期和继续发展时期。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考察,有利于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解,从而发挥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文化整合进程始终不太理想且一直影响着整合的进度。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的内部构成以及外部延伸出发,探讨目前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应如何有效地整合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历史来看,国际战略总体遵循一种“军事战-经济战-知识战”的演进流程,即权力由以武力为基础转向以资本为基础、再转向以知识文化为基础。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权力资源,在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要素构成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蕴涵的权力属性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发展成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在着力开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张力,着眼于文化创新和知识创新,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成长为一个更加自信的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2.
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探索》2007,46(5):84-88
和谐文化的建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原则,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为背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脱离实际问题的理论建构态度;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优秀文化三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原则,克服文化专制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中国共产党文化人才观的历史演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人才作用观:对文化人才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不断提升。二是文化人才标准观:对文化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发展。三是文化人才管理观:对文化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的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完善。四是文化人才激励观:对鼓励文化人才为文化发展多作贡献的方式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养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同语言一起,是人类认知世界、相互交际和社会联系的重要工具。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以其各自的特色,共同构成纷繁复杂的语言文字大世界。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不仅具有极其独特的形体结构.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它以其绝无仅有的特征和品格.独矗于世界文字之林。因此,正确认识汉字的性质和功能,深入理解汉字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对增强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扩展,文化全球化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文化格局,文化全球化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因此客观上要求通过文化整合来构建先进的中国文化以保持文化独立性、增强文化竞争力.而要想有效地进行文化整合,首先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次要认清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最后要明晰文化整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明是促使一个民族不断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不断浸润和定义中华民族。党的二十大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探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之源,需要对长周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度解码,即从历史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提炼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学理性资源。根基深厚的农业文明、包容和合的天下观以及共享智慧的轴心时代,是保障中华民族历史赓续不断的文明驱动力;不断延续的“大一统”传统、成熟的科层制与中央集权制以及多民族国家交融一体的族际整合实践,构成了中华现代国家最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的集体价值、“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能否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并购后的文化整合问题,而企业文化的整合需要领导团队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作用、形成的机制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具有相应的企业文化整合的技能,所以领导力发展是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精神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正是这种"变则通"的思想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相碰撞,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