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辛亥革命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历史支撑。借助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诠释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与中国革命的任务、道路等问题,使中国革命赢得了民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建构革命话语过程中之所以要借助辛亥革命,是由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国共关系、共产国际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从青年时投身革命到英勇就义为止,从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刻苦不懈的学习、探索,使他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创造了巩固的基础,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卓越的开拓,也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革命与生活     
[主持人语]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民众日常生活。也因如此,革命研究一直为近现代中国研究者所关注。不过此前研究中,人们将更多目光投向了革命的成功之道以及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对革命之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着墨不多。而在我们看来,就一般民众来说,革命的深远意义恰是生活方式的革新。革命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从本质上说,这个问题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曾作出过许多艰辛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发现并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从而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实践中找到的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篇章。这条道路为中国革命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引领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曾两次向全党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但这两次口号的提出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了重大挫折和灾难。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尺度看,社会革命比现代化的涵义更广、时间范围更长、价值意向更远,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阶段性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从革命中来”,发轫于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历史。从社会革命历史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贯通和联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更高阶段的桥梁。中国式现代化“于革命中嬗变”,在多种逻辑的交织下演化,因而成为伟大社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全新的社会历史场域,并在此有机复杂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社会革命逻辑的主要地位,彰显着其独特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到革命中去”,对伟大社会革命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意义,具体表现为:为伟大社会革命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伟大社会革命创制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深化了“三大规律”的探索和认知。  相似文献   

8.
历史表明,凡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总是在一旦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后,就遵循着它的基本原理,在为党为国为民的革命奋斗中百折不挠,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瞿秋白身上,这种革命精神表现得特别鲜明。从青年时投身革命到英勇就义为止,他从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刻苦不懈的学习、探索,使他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也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瞿秋白的青少年时…  相似文献   

9.
众文 《求实》1981,(10)
问:为什么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 答:一,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在中国革命处于十分艰难困苦的时刻,是毛泽东同志最先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他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  相似文献   

10.
任弼时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他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准确地、出色地把握住革命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的领导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争取中间势力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党的建设、军事工作、经济工作、农民工作、统战工作、青年团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思想是丰富而有创见的.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叶心瑜 《福建党史月刊》2008,(8):I0004-I0004,49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寻找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经过创建、发展红军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以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置性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复杂矛盾的化解诉求、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要求以及世界现代化困局的应对需求,为“以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革命性特征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革命的成功实践,为“以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新时代以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党的自我革命筑牢政治根基、以革命精神锻造斗争意志、以人民团结凝聚主体力量、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效能,唯其如此,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李蓉 《广东党史》2015,(2):4-10
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探索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邓小平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亮点。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和支援了其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先例,为革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党政军工作骨干和人才,表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艰苦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形式,它融新的革命理论、新的国家学说和新的社会学说为一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它为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新的战斗武器,更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建设新的国家和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新的革命学说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是一种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崭新的革命理论。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的革命,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道路、步骤、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才能引导革命达于成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5.
彭生林 《求实》2004,(4):28-32
毛泽东选择安源作为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诸因素相互迭加的必然结果 ;安源工运极具特色的实践为绚丽多彩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工运历史画卷画上了神奇的一笔 ;中国工人阶级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不愧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 ,所以 ,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16.
创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很多政治干部。《国际评论》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内部第一本中文周刊,为中国学生了解当时国际大事以及共产国际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大帮助。解读这本刊物内众多文章,提炼其中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可管窥1926—1927年期间中国革命形势的走向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侧面了解共产国际眼中的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持续三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国内革命局势急转直下,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胜利的道路,也为打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东固革命根据地“立足中国农村,依靠广大农民,建立革命武装,发动乡村暴动”的革命路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具体应用的生动体现,而且为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开启了智慧之光。东固会师后,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为毛泽东彻底破除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确立农村中心论的观点,初步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维启迪。  相似文献   

19.
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她人生的后二十年几乎都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对史沫特莱研究的几个方面,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史沫特莱的建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友。  相似文献   

20.
秋收起义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起义体现出的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和实事求是的秋收起义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在秋收起义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