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吕赫若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浪漫与厄运磨难.本文运用传记文学批评方法,依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抓住其性格核心中的"叛逆"基因,从他的早期经历中廓清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其创作中的印记,并进一步对吕赫若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瑞雪将北京变成了银白的世界。正是此时,来自海峡两岸的对名学者(其中台湾学者15人),相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台湾作家吕赫著作品学术研讨会”1月15日上午九时,研讨会在民族饭店11层会议室热烈而隆重地举行了开幕式。全国台联会长杨国庆在致词中介绍说:此次“研讨会首先是由来自岛内的学者提出倡议,而后得到祖国大陆学者积极响应,经过10个月的筹备,终于顺利召开。”他在预祝研讨会成功的同时还给各位学者、来宾拜早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到会并发言说:“聚会在北京研讨台湾文坛前辈吕赫若…  相似文献   

3.
胡智锋  潘佳谋 《探索与争鸣》2023,(11):160-168+196
温暖现实主义具有现实主义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受西方悲观主义的影响,表现出对现实的否定性态度,这种态度既可外延为“抗争”精神,也可外延为期待与愿景。现实主义自传入中国就与时代需求紧密呼应,批判精神中蕴含着建设精神。温暖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特点体现在克制与隐晦,也体现在时代性与人本性;温暖现实主义的批判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能够疏解与引导人民情绪。这种蕴含否定和肯定,批判性与建设性互相平衡的中国原创理念,不仅给予本土创作者更宽广的创作空间,也向世界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的创作方案。  相似文献   

4.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质高度发展而精神问题日趋严重,民间宗教信仰成为台湾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年小说对佛教经典作了人性化的诠释,显示台湾佛教的“人间化”特色。阮庆岳着眼于民间宗教信仰的某些变质,但将其当作善良小民为了生存所作的努力,凸显了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的“有情”特征。黄凡的《大学之贼》中,民间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势力相结合,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敛聚财富的工具。本应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堕落,以及与他们的“成功”相辅相成的日渐庸俗、浅薄、颓靡的社会思潮和风气,反映了富裕社会的整体沉沦。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抱持着借鉴现代化经验用于祖国的初衷前往台湾,结果大失所望,发现了日本殖民者所谓为台湾带来现代文明的论调之不实;而台湾文人向他讲述的殖民者的种种恶政弊端却多确有其事,由此识破了殖民地所谓“现代化”的真相,写下《斗六吏》等诗篇加以揭露。他提出“刘铭传”诗题,寄托民族情感和反殖民的现代化追求,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 5 0年代至今 ,台湾联合报副刊建立起“文艺性”模式 ,善加经营 ,并随时代而演变 ,成为台湾最成功的副刊之一 ,为台湾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历程可为当前大陆的文学副刊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台湾新文学思潮与大陆的新文学思潮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一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大陆学者一般认为,台湾和大陆的文学本同出一源,在台湾却有一些学者极力否认两岸文学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提出以“本土化”为标准检视台湾文学的定义、定位。《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朱双一、张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新文学的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二二八事件是所谓台湾“悲情”的源头之一,当前流行的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建构,也与光复初期有关。这一时期的台湾,民族矛盾、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等多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只有把握其主要矛盾,才能对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当前的一些流行论调加以正确的辨析和批判。日本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位置,所谓台湾先进、大陆落后的说法也并无事实根据。这一时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整个中国一样,是广大民众与官僚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省籍矛盾固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上述阶段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台湾民众所谓“悲情”的指向,应是当时的官僚统治阶级,而非所谓“外省人”、中国大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过王鼎钧的作品。前不久,在《台湾周刊》上读到古远清教授《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3个字,一下子唤起我30年前的记忆。王鼎钧还在写作?他的近况如何?于是,我赶忙在当当网上买下这套书的后两本《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王鼎钧,山东临沂市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  相似文献   

12.
日据时期许多彰化作家前往日本或中国大陆旅行或旅居。他们欣赏日本的美丽风景,但心情并不愉快,因他们无法认同统治台湾的殖民者。如叶荣钟诗作充满悲凄落寞之感,虚谷诗风转向清淳淡远,但这只是严峻时局下的隐忍。洪弃生、施梅樵、庄太岳、赖绍尧、杨树德等对大陆充满向往,通过自己或亲友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赖和、周定山等更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贫穷战乱以及某些国民性弱点,这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加强和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认同。  相似文献   

13.
自从2 0 0 0年3月有“台独”倾向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实现首次“政党轮替”以来,岛内局势和两岸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和重大的变化。面对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台海局势,不少从事台湾研究的学者都作出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但这些研究成果多支离破碎地散见于一些报刊和网络,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很难让人对这一时期的岛内和两岸形势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和思考。2 0 0 3年岁末,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教授出版了他的新著《观察台湾》(华艺出版社2 0 0 3年1 2月版) ,为广大读者弥补了这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光复初期台湾出现的《前锋》、《台湾文化》、《创作》等刊物以及《和平日报》、《新生报》等报纸副刊为主要考察对象,论述当时一度出现的争相介绍、研读鲁迅的热潮,其形成和消退的过程及原因,并指出它显示中国新文学优良传统在台湾播迁和赓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重光教授新著《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作为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之一,于2003年9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闽台文化自成系统的大背景下,着眼于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的特殊密切关系,把它作为闽台经济文化关系的一个个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阐发了对这一区域内文化同质性和某些特殊性,特别是对闽台客家亲缘关系的独到见解,读后深感立论有据,论述严谨,资料翔实,得益良多。本书首先探讨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闽西(即宋元明清的汀州)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及闽西客家在客家大本营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本书认为,客家民系在闽西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