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民事习惯在民事立法和司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湖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现状和民众的法律心理决定了民事习惯在当代湖北的法治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开展全省范围的民事习惯调查,对民事习惯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地方法规的方式对湖北独有的善良的民事习惯加以确认,同时赋予法官必要的自由裁量权,允许法官在个案中对某些民事习惯的法律效力予以确认,以充分发挥民事习惯在法治湖北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司法实践对于如何导入民事习惯仍然没有清晰的指引。对民事习惯的司法导入,一是必须遵循制定法优先原则和合法性原则;二是应加强民事习惯的国家和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完善民事习惯司法导入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4.
面对错误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法治是坚决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司法实践中涉意识形态案件的不断出现、霸权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所谓“法治”行为等决定了以法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必要性,以法律手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是各个国家的通行做法。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法律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具有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实践探索、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决定了以法治手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可能性。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立法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程中,既要完善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立法,也要形成满足意识形态需求的司法政策、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法制》2014,(31):24-25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高翔 《重庆行政》2023,(1):59-62
<正>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法治中国建设。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有力保障。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专节对严格公正司法作出重要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落实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法治部署,充分发挥司法功能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具的重大课题。一、法治的保障作用与司法功能(一)法治功能中的中国司法功能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新时代法治功能的高度概括和更高要求。严格公正司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司法审判权作为判断性权力,以明确的规范为依据,严密的程序为保障,充分的辩论为手段,缜密的说理为特点,理性的思考为核心,公允的衡平为补充,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其功能是通过审判执行各类案件来定分止争,实现法律的秩序价值,在法治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司法功能的规律体现在...  相似文献   

7.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治理法治化直接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治理法治化有助于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助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城市治理法治化应将公平正义、良法善治、平等竞争作为价值目标.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同时着眼于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思维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城市法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法治化离不开普法,它是城市法治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普法有利于城市法治化,具体表现为:提高市民的法律素质、提升立法质量和促进依法治市等。在新形势下,城市法治化也对普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要进一步与市民的法治需求相吻合、与城市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匹配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推进国家政治安全法治化需在上述四个方面下功夫。通过提高政治安全立法认识、明确政治安全立法原则以及完善政治安全立法体制实现科学立法;通过树立政治安全法律权威、抓好政治安全执法队伍建设以及实现政治安全执法平等实现严格执法;通过加强党对政治安全司法领导、强化政治安全司法能力建设以及推进政治安全司法公平公正实现公正司法;通过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培养全民政治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开展全民政治安全法治实践实现全民守法。唯有如此,国家政治安全法治化才能落细落实。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推进国家政治安全法治化需在上述四个方面下功夫。通过提高政治安全立法认识、明确政治安全立法原则以及完善政治安全立法体制实现科学立法;通过树立政治安全法律权威、抓好政治安全执法队伍建设以及实现政治安全执法平等实现严格执法;通过加强党对政治安全司法领导、强化政治安全司法能力建设以及推进政治安全司法公平公正实现公正司法;通过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培养全民政治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开展全民政治安全法治实践实现全民守法。唯有如此,国家政治安全法治化才能落细落实。  相似文献   

11.
方明 《群众》2014,(11):18-19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对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发展,全会不仅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制度体系;而法治体系是立体的、动态的、有机完整地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前者重点在于建立法律规则,后者则强调实现规则之治。实践表明,法治是降低国家治理成本、实现治理价值目标的最佳途径。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就没有国  相似文献   

12.
樊晓磊 《理论月刊》2023,(8):140-151
法治建设初期,以政策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模式将习惯当作化解纠纷的依据之一。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通过顶层设计、立法引导、行政主导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方案却导致习惯与法治的分裂、习惯与现代化的对抗。尽管经由国家制定法体系的直接或间接确认,多数习惯已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进入法律体系的内部,从而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这种分裂与对抗。但法治实践中依然存留部分未入法习惯,游离在制度规范边缘,一方面其并未获得法治的制度接纳,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解释、司法的自由裁量和执法的技术性规避等方式,进入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可以看到,现代法治并没有对未入法习惯的制度融入形成根本阻隔,该类习惯依然是法律解释、漏洞补充,甚至是技术性制度妥协策略中的重要法源。未入法习惯与现代法治的这种复杂的制度和解,充分证明了建构主义法治理论和“自生自发秩序”法治理论解释的有限性,也论证了现代法治与传统根基的不可分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主发展成为全球法治建设中的独特景象。  相似文献   

13.
司法立法模式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 《求索》2011,(12):149-151
司法立法模式在中国法治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是司法制度改革中司法与立法交叉、衔接的重要环节。这种模式在中国法治实践中一定范围地存在着,但它的价值尚未在理论界获得合理的认同,面临着很多困境。但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法治建设都为司法立法模式的存在、实践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法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应超越困境,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保障,中国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需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化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即法治理念与法治实际相脱节,主要表现为"立法先行"理念与"先试点,后立法"的实践相脱节,"依宪治国"理念与"宪法中关于社会保障权表述不明"的事实相脱节,"有法可依"理念与"社会保障法体系不全面"的现实相脱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理念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质量不高"的现状相脱节。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法需要树立"立法先行"理念,明确宪法中的社会保障权,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并提高社会保障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的法治历程有力印证了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法治现代化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实现了法治建设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全面依法治国应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法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先行先试发挥试点在法治建设与改革中的价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我完善,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相似文献   

16.
法治化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法治化是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应当是也必然是法治化的新农村.然而在法治化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种种障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构建完善的涉农法律体系,健全执法司法制度等,以进一步推进法治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国家的警察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党 《公安教育》2003,(7):7-10
一、法治国家孕育法治化警察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的同时,警察制度也随即面对一个法治化、规范化的创新问题。再造警察权力,重塑警察形象,这是21世纪中国警务工作面对的新态势,也是法治国家时代,公安机关所面对的新挑战,其实质乃是中国警察制度创新问题。法律最高权威、公民权力至上、政府权力有限、保护人权以及司法审查原则等,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就是要及时改革不适应法治国家规则的执法理念、管理模式和执法方式,建立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警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党纪党规与国法关系的认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纪在法前"是对两者关系的高度概括,对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纪在法前"是从党的层面维护法治,有助于反腐倡廉建设和限制公权力。目前,立法上已初步形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协调的运作体系,司法实践中党纪反腐逐步成为司法反腐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谢娴婧 《前沿》2011,(19):93-97
民事习惯作为法律之外调整市民社会中私权利义务关系的社会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者亦十分重视民事习惯,尽可能地探究和吸收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民事习惯。但我国在民事立法方面对民事习惯的重视极为不够,学界对民事习惯的研究也比较匮乏,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有较大的争议。因此,本文首先界定民事习惯,定义习惯、习惯法两个与民事习惯相近似的概念,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国外和我国封建时期的做法,阐释民事习惯的民法渊源地位。进而介绍民事习惯目前在我国的立法现状,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对民事习惯的忽视;重点分析了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的价值与重要性;最后提出完善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地位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正>从全面推进科学立法,加强民生和社会等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到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落到实处;当下,法治中国正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和行动宣言,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主旋律。法治中国绝非时髦的口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