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眸中国翻译历程,中国翻译活动经历了几次高潮,从早期的佛经翻译,到近代对西方的科技翻译、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及文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离不开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很强的功利倾向。中国近代几次翻译以每次翻译高潮中代表人物的翻译活动为点,对翻译的功利性进行了初步剖析和解读,旨在进一步拓展对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方影视翻译有别于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翻译形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不论是片名还是字幕的翻译都有其特点,稍有不慎在对文化词语翻译的过程中会产生文化缺失,造成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困难。本文讨论的是影视翻译的特点、相应翻译手段,以达到还原作品文化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剧增是催生我国翻译产业化的根本动力。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但翻译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翻译产业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目前,学界、业界对翻译产业的内涵、翻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还都处在探索阶段,研究翻译产业相关课题对于促进我国翻译产业循着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史研究是主体对客观翻译史的系统认识,覆盖了翻译史实践、翻译史学实践(翻译史论)和翻译史学理论三个研究层次。译史实践是对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的历史描述;史学实践指以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史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认识;史学理论则以前二者为对象,对翻译史论和翻译史研究自身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这三个研究层次循序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与提升。文章详析了翻译史各研究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负责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中西方的翻译史研究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操作型翻译专业人才。那么,必须在培养过程中,首先找到"翻译专业人才"获取翻译专业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如上培养目标。探讨翻译能力和翻译专业技能的关系,界定具备翻译专业技能的依据——译者的认知变化,探索达到认知变化从而具备翻译专业技能的途径,这些都是建设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设计等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首次将翻译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大胆地揭示了一直存在于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讨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说明此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张磊 《前沿》2011,(24):175-177
广告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活动,翻译需要考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和消费心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弗米尔的"目的论"的观点,强调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语中广告的文化取向策略应该是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我们翻译广告应在坚持一般性翻译原则的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使翻译的广告具有推销能力、增加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单位是翻译所运用的基本单元,从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角度,不同的学者对翻译单位作了不同的解释。翻译单位是语言符号间的层次关系,这一观点符合翻译单位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语翻译的最大等值。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在翻译底本选择、译作民族性把握以及翻译功能等方面不同于汉文典籍翻译,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当前,全球化是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语境,全球化对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理论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性与世界性、经典化与大众化,就是全球化语境下衍生出的民族典籍翻译两对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把握这两对关系,寻求两者的平衡成为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典籍翻译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重点考察翻译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本文以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角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生态的内在功能和外部功能,即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民族文化翻译中要充分发挥翻译生态系统内外部各生态因子的作用,构建和谐平衡的翻译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界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而关于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往往又是人云亦云、重复研究或模仿研究,因此,研究成果也多为零星的论述。"翻译移民理论"更适于应用到诗歌翻译领域。在重申美学定义,主张哲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上去研究诗歌翻译,并界定和定位了诗歌翻译美学,为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武月琴 《理论月刊》2005,(10):44-46
本文从哲学角度证实了翻译的相对性;接着又从翻译的哲学层面探讨了翻译之难、绝对的定本只是理想;而翻译固有的特性决定了翻译文本受译者、读者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笔者认为翻译没有“理想的定本”。  相似文献   

13.
邓正君 《求索》2013,(9):269-269,62
由张梅岗教授等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近十年,至今仍为业界所传崇效法。该著设十二章,分列为:翻译的基本理论;名词的翻译;名词化结构与翻译;因果句的表达与翻译;因果动词与因果链结构的翻译;SVO句的译法;陈述功能的翻译;描述功能的翻译;分类功能与翻译;长句的功能分类及翻译;语段比较与翻译;发展中的功能翻译理论等。近日研习,倍觉受用进而引发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李春华 《理论月刊》2006,(6):132-133,188
本文旨在论述美学思考在翻译中的重要运用和作用。首先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翻译美学是探讨原文、译文和翻译过程的美的。本文通过实例证明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当中有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利用美学分析进行翻译有其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其中的翻译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考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选择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强调了目的论在非文学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杜博妮提出了汉英文学翻译应遵循快乐原则,照顾普通英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文学译作的快乐。比较杜博妮与奈达的翻译理论,详细分析杜博妮的翻译原则的特点,并以之为基础,赏析汪榕培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英译,从而可以发现,杜博妮的翻译原则对汉英文学翻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一门语言艺术,而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交际活动。今天,在对外开放日益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历史条件下,翻译工作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重任。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翻译呢?周总理说:“翻译工作不是那么好作的,不要想得那么容易。说几句话,真正翻译得那么恪当,是不容易的。”郭沫若说:“翻译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语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掌握翻译的全过程,抓住翻译的技巧,是一个成熟翻译所必备的能力。以为只…  相似文献   

18.
汤文利 《新东方》2007,(6):62-64
上个世纪末,以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诞生。这就意味着在翻译界萌生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领域中转移开来,将文化纳入其研究范畴;这种趋势被当代译界称为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  相似文献   

19.
李宏亮 《前沿》2010,(20):163-166
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既有政论文的"政治"性,也有文学性,对它的翻译和评价有一定的特殊性。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的目的,"八荣八耻"的翻译尤其如此。本文尝试用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译本做一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了迥异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徐小雁 《前沿》2012,(8):123-124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源远流长,近20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翻译理论建设和建立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成为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分析我国目前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译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