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安龙 《探索》2024,(1):13-2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质。从其理论魂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其理论根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承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拓展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递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危”与“机”统筹把握、“体”与“用”有机贯通、“党”与“群”协同联动、“一”与“多”兼顾并举、“中”与“外”交流互鉴的实践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本)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本”,“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中的“和”、“中”,“解放思想”与“经权之道”等都有着紧密联系,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与吸收。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研究、吸取、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敦华 《新视野》2006,3(3):44-46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惟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在西学东渐占主流地位的100年中,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妙顾自然”为核心思想的“国学”,迎来了“西被”充满了“竞争”与“征服”思想的西方文化的时机。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是,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置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研究,以及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著作极为鲜见。著名学者王国炎先生以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依托,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大量独到的见解,其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5年…  相似文献   

5.
高树印 《学习论坛》2007,23(4):64-67
与经济发展一样,文化发展也是有路径依赖的。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用民族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最能体现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是“中”,河南“中”文化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由河南“中”文化孕育出来的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河南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崛起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河南“中”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文化,对和谐中原建设有重要作用。但是,弘扬河南“中”文化,发挥河南“中”文化对和谐中原建设的作用,必须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刘海春  张力一翔 《求实》2023,(6):4-16+1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民为邦本”“调均贫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难题,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更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命脉。在建党百余年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融入到建党精神的内涵中去,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必然逻辑。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一系列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就带上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烙印。新时代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纵向深入,让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持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曹应旺 《前线》2023,(3):4-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传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探索,为提出“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一个结合”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是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是对传统与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发展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激活,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水乳交融,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民本观念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高度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浪潮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中国文化主体性能够建构,迫切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内容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扬弃。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出路就是把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层面,即把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资源与建构公民社会之公民信仰相结合。信仰的指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道互补而衍生出“天道”、“和谐自然”、“公正”三个概念,是儒道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三个理念正是中国在21世纪构建公民社会中,培塑公民信仰所必须的元级理性信仰元素。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五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拓展深化专题研究,如“不忘初心”的传统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双创”方针与“批判继承”方针的关系,等等;二是全面推进整体研究,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重要实践意义、理论来源,等等;三是把握政治性与学术性,学会“用学术讲政治”,分清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限;四是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学者的研究;五是借鉴和批判国外学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浅议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继承、引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在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及对社会发展不同的影响,以科学的态度、时代的精神、改革的勇气对二者进行选择、整合,以创新伟大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吴文新 《理论学刊》2023,(5):150-15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融通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一个实践、历史和理论逻辑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及现实发展的必要性,亦有不言而喻的可以融通的契合性即可能性。而为了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首先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方法路径相当复杂,以“马魂中根西用”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综合创新,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形成“中华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重视实践的观点。虽然它们不是以思辨的形式表述的,并且是分散的、不系统的,但是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质的。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求真”、“习行”、“重行”、“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实现了熔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真谛于一炉的全新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热门话题。从对“文化”的介入态度上看,许多人将“文化”理解为一种古老久远的、传统意义的历史内容,因而对“文化”的重视便表现为对自己历史文化搜寻和说明的热情,他们更为关心的是以发掘、整理的方式来罗列自己的历史上都有什么,不大关心“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与今天人们的社会实践有怎样更深更多的联系。但是对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吉林省而言,历史文化资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对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吉林省人来说,面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评判立场应如何体现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云南省沧源县佤族与外界互动最多的传统节日,“摸你黑”节提供了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沧源县佤族“摸你黑”节的当代嬗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通过对传统的创新,既强化了民族宗教的民俗特质和文化的连续性,又赋予了节日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意义,成为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宗教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百姓主体与客体角色相统一的多重综合体,无疑也是支撑沦源县“摸你黑”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生命力的持久逻辑,成为中国基层政府在民族节庆产业方面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7.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12,(10):38-39
我这几十年所从事的职业,都与“文化”沾边儿。我的第一个“文化”工作,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乌当区文化馆。我们单位虽有一块“文化”的牌子,却与当年各级各类文化部门一样,怯于亮出“文化”的身份,对民间传统文化更是讳莫如深。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儒家资本主义”则是一种社会政治方面的主张。近现代新儒家提倡“融汇西方新潮、挺立自家传统”,他们批评了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不平衡”,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现代新儒家主张从儒家传统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但他们认为儒家的“内圣之学”是千古不易的“恒理”,人们对其只要继承,无需超越。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可以从现代新儒学中获取有益的借鉴和理论思维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叶凌 《唯实》2010,(2):37-40
“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五四”知识分子功不可没。他们反思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束缚与阻碍,积极承担起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历史使命,投身于“先破后立”的思想解放浪潮。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代知识分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五四”知识分子敢于反思的传统,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继续进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反思,以继承和创新作为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黄赋 《理论研究》2005,(6):36-38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其内核包括承认多样性、强调互补性、追求合生性。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内核与机理,作到推陈出新,无疑具有显而易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