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邓秀平 《学理论》2015,(8):228-22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传统的农村家庭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留守儿童的"成人"危机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教师应在角色扮演上积极从传统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替代父母"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农民工已经经历了从原生代到新生代的变化,而两代进城农民工的共同点在于:生活在城市的主要是青壮年,而他们所赡养的人口、整个家庭基本上仍留在农村,他们的根仍在农村。这使多数农民工家庭“一分为二”,变成分居于城乡之间的两栖居民和两栖家庭,形成“一家两地、一家两制”模式。这种生活方式和家庭模式,产生许多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一、当前农民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学界有人把农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农民教育主要是指农民职业教育;广义的农民教育是指除农民职业教育外,还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全面系统的教育。农民教育包含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农村教育主要指义务教育,包括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农业教育则是狭义的农民教育。本文借鉴这种观点,所涉及的是广义的农民教育。1.农村义务教育处在两难境地现行的义务教育是城乡"分级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农村养老现状、成因及其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贵侠  汪清  戴燕 《学理论》2009,(23):43-46
在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农村面临着严重的养老问题。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方式又没有建立起来。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核心化发展,大量进城农民工的出现,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失地农民,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大量的个体经营者的出现,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复杂化。在我国的中部农村,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养老问题比较严重。从中部农村实际出发,继续巩固和完善现代性家庭养老,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方式,走出一条适合中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协调统一的养老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献德  沈新坤 《学理论》2009,(21):73-75
通过读书改换身份进而改变命运,是中国家庭历来践行的理念。这一追求仍是当前农村普通家庭对子代的重要期望,也成为家庭的主要开支。随着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代际关系资源承继的中断,家庭角色从实景走向虚拟状态,在缺乏完整社会保障体系介入、主要依靠差序格局的关系结构形成互助保障体系的农村,这些变化为读书进城家庭带来显著影响。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探讨读书进城之后农村留守家庭的适应困境。  相似文献   

6.
《求知》2017,(2)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生产、流通和消费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业态,它既可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又可以带动农产品进城,还可以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对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经济竞争力、切实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一、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定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功能,可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描述了农民养老保障意识现状,阐述了推行新型农村必要性,提出了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功能定位为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家庭养老保障的有机补充.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进城务工农民的心理状态以及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否适应这种社会转型,是否适应这种历史变迁,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而,关注进城务工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帮助进城务工农民渡过心理适应困难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城镇和城市的高房价,阻碍了农民从农村向城市的固定性和永久性转移,而且,农民进城的就业和收入状况又不如东亚;又不似印度和拉美,可以居住在贫民窟中与家人团聚和减少流动。中国在农民进城居住方式、人口流动和财产及收入分配方面,可能表现为以下“景观”。  相似文献   

10.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我国亿万农民企盼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现在我们遇到的消费需求不足、许多产品供大于求,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有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消费市场还无法真正启动。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9亿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蕴藏着巨大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一、我国农民收入和消费的状况 1、农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正相关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水平随之增长。1978年,农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只有133.6元,在这以前,我国有1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陈宇海 《青年研究》2005,(10):26-33
街头务工的进城农民是进城农民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通过以福州市为例的实证调查,对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进而对进城农民选择街头务工这种谋生方式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对转型过程中中国城市里农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做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孟涛  刘永锋 《学理论》2015,(1):103-104
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方式、文化休闲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公共服务的获得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山东省济南市展洼社区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在农民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社区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对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抵触等反向作用,政府应以此为基础调整社区化建设举措以适应农民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一把握当前农村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是有的放矢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当前农村的"新形势"、"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由以往的集体经营变为家庭分散经营;农民的经营范围打破了行业、地域界限,经济关系突破了行政区域范围,向广阔的社会经济领域延伸. 二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城市的各种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  相似文献   

14.
加快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是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政策;加强时农村消费者的教育,引导农民的消费行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农村消费文化呈现出诸多鲜明特征,例如,注重"实用型消费",日常开支通常以"量入为出"为基准,储蓄现象蔚然成风;"人情消费"现象普遍存在,"集中性消费"尤为突出,并存在盲目攀比行为;不合理消费观念尚未根除,"绿色消费"、"生态消费"理念严重匮乏。这些鲜明特征是历史文化因素、现实因素及农民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探讨中国农村消费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消费结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庞大的潜在需求与有限的增长现实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农村市场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8.6亿农村人口构成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消费群体。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广大农民孜孜不倦的追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使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对使用价值的需求。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式进步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创造了无数前人想都未曾想过的各种各样的新需求。彩电、冰箱、洗衣机在20年前对中国城市居民来说还是难得的奢侈品,但今天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中国农民的消费模式也正在坚定不移地向城市的消费模式迈进。全国  相似文献   

17.
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民工潮".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这种"进城又离乡"的流动路径发生梗阻,大量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城市企业的破产、倒闭,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本文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是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重要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实践过程中,深刻蕴含着其内在行为逻辑——建构"共意"。深入细致地阐释党与农民建构"共意"的过程、实质和理路,有助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当前更好地形塑党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出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集体经济单纯的统一经营改变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这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效地摒除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使农民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使劳动成果同农民的劳动最直接、最紧密地联系起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情消费状况研究--鄂北大山村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农民因为人情消费而导致家庭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但是农民并没有因为这种负担而放弃人情消费。笔者对湖北北部的大山村100户村民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来了解村民人情消费的实际状况,并对农民人情消费得以延续的原因、实质与意义、经济效应等方面做了一定程度的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