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玮  王虎 《前沿》2007,(9):226-229
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方面关系和谐融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与实践的重大现实任务。这一课题与任务的提出,体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贵和"文化理念的人文底蕴。对这些理念中嵌对性的思想精华进行梳理、定位和阐扬,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类世界的整体着眼,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哲学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存在方式变革的新的伟大设想,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治理观、价值观。这一理念不仅蕴含着马克思"类哲学"的精髓,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和合"思维和天下情怀,对于人类存在方式的现代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并在深刻剖析与反思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实践所带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发展观,充分体现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充分尊重和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真正在社会的发展实践中坚持与贯彻这一发展理念,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又是科学对待真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谢小卫 《湖湘论坛》2002,15(1):41-41,65
“以德治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那么,“以德治国”应该从何入手?其着力点在哪里?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一、要“治法”,也要“治人”“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以德治国”究竟从哪里着手,还是颇有争议,尚无定论。战国时期的荀子强调“治人”,他认为,法是人制定的,更是要通过人来执行,因此,治国的根本应该是“治人”。如果有好的当政者、执法者,即使法律不很完善,也可以弥补其不足;没有好的当政…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亚健康"状态忧思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给人庸懒无力、萎顿低迷的感觉。该文以当事人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中存在的某些亚健康状况:经济时代过于追求功利的经济理念、社会改革中表现出消极的政治态度、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出现迷茫与困惑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从社会和大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最终希望大学生和社会能达成共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提出的与以往思想家截然不同的自由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由的真正内涵.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全新视角分析"以人为本"思想,阐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要求,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深圳特区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福田区委、区政府 依照科学发展观,从福田实际出发,及时提出了“大环境” 这一战略性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对福田经 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必将带动福田 经济新的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福田和谐发展的战略新思维 环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 用,环境的现状也决定着一个地区近期和远期经济发展的 速度。福田建区十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但受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的制约,福田经济开始进入平稳 调…  相似文献   

8.
我们何以共同生活——"中国经验"中的"杭州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经验"是"中国经验"中一页亮丽的篇章.杭州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经营和更新模式,努力与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分道扬镳,发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实践先声. "杭州经验"通过社会复合主体这一行动架构,促成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类哲学"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新哲学",是一种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即"类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作为一种关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物的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理解人、对待人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自觉的"类哲学"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新角度;确立了一种人的"类存在"方式,形成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而这是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自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历史以来,其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都是由市场经济的变化所引起。市场经济促进了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发展;促进了人之活动的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和分化性;导致了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衍生了新的文化理念,促进了社会文化结构的更新。认识这些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效应,对于促进我国当代社会的顺利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话新闻":理想、契机与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新闻理念提出了与新闻客观性原则相对立的理解和实践新闻的新视角,描述和规定了新的新闻理想模式。这一理念,萌生于新闻传播技术的飞跃发展、公共新闻等新型新闻实践和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反思,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并具有显著的中国本土价值。但是,在理念普及和实践推进中,也会遭遇各种阻力以及风险。  相似文献   

12.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芳 《理论月刊》2010,(7):44-46
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原本作为促进人的能力专业化发展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又成为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这是因为,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与社会分工的结合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韦勇强 《民主与科学》2004,40(2):124-128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与顾先生特殊的学术渊源及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它一经提出,即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评价这一观点并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与“历史合力”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充分考虑人的主体价值;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所发生的新变化,从人、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充分注重到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目的需要的重要性,并强调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于现代化的实践中,这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目的性相统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并对如何认识和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举措,这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佳 《传承》2009,(12)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问题,首先要对其概念有着明晰的界定,对其内涵有着充分的认识,这是深入挖掘其价值、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梳理和总结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7.
台湾当局开放大陆人士入台观光旅游虽尚未实施,但从整体形势看来,为期应在不远,这是因为:(一)大陆方面赴境外旅游的风气已盛,台湾地区则受政策所限仍未开放,基于同文同种、历史的原因及特殊的政治形势,大陆人士对于能赴台湾一游普遍有着高度的兴趣与期待;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为民"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基本思想和政治追求,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的执政理念.一般认为,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就是"为民"思想的鲜明提出,讲话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正是"为民"思想的经典表述,随后逐步充实完善,形成为一种鲜明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新的执政治国理念,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为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全党和广大群众一致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然而,在理解以人为本的本质和精髓的时候,理论界却见仁…  相似文献   

20.
"消灭分工"和"按需分配"这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本刊2006年12期上,我们探讨了如何理解马克思有关"消灭分工"这一提法的真实含义.意思就是:消灭分工不是消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然形成和不可缺少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现象,而且这种分工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在马克思的有关著作中,凡是提到消灭分工的地方,都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消灭社会分工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特别是社会中的不同人群屈从于社会分工或者受社会分工的奴役.而现在所要谈的"按需分配",不但同"消灭分工"问题密切相关,并且还必须从如何对待分工这一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