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弱势群体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主要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其显著特点是缺乏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本,所以,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的对社会现实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弱势群体的产生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不改善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社会地位,将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而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的界定大多以经济状况来衡量一个群体的弱势与否,不能涵盖所有的弱势群体,应结合社会评价,占有资源量,健康状况来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对弱势群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从其本质特征上去寻找原因。经过考察,由于社会评价低、普遍歧视、占有源少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特征决定了弱势群体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诱因而非必然因素,其深层根源在于社会与政府  相似文献   

4.
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因其自身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伦理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对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伦理思考,具有相应的伦理基础,从一种伦理关怀的视角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并把这种伦理关怀原则应用于道德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问题成为热点和关键,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实现社会公正内在要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不能不研究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此,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探讨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的构成、作用和导向等问题,对于当前构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但人们在对弱势群体关注方面还缺乏运用一种社会公正的理念,致使在处理和对待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还缺乏一种实质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弱势群体犯罪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分工向细密化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配中的不合理因素增多,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等趋势促使社会分化日益加强,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数目呈递增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类型的社会群体,他们非常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弱势群体犯罪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对创建和谐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弱势群体的犯罪原因,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但人们在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上还缺乏一种社会公正的理念,致使在处理和对待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上有失公允。社会公正应首先体现在社会权利的平等上,其次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最后要解决的是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深入的探讨了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缺失的根源以及路径选择等内容。通过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的保护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概念,指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的理论基础在于保障人的实质平等权和发展权,社会保障制度则以保障生存权为基础;弱势群体首先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它泛指那些在实现基本权利的手段上面临困难最大的群体;鉴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弱势群体保护制度在制度理念、基本原则和保护对象上存在差异,因此,社会保障对象与弱势群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矛盾凸显期,弱势群体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法律保护,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实现我国弱势群体的保障性政策法律制度和发展性政策法律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问题是近年来政府和社会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弱势群体内涵外延的科学界定是展开对弱势群体问题研究和社会工作的基础。目前对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标准有失偏颇,不能涵盖所有的弱势群体。文章认为对当代弱势群体的界定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身健康五个静态方面入手,同时结合其动态的发展底蕴和发展可能性子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精神障碍者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精神障碍者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到位,很容易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精神障碍者多元化保障和防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应该做好社区保障这一新型化的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ree years’telephone interview data during 2014-2016, this paper made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in Zhejia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social security from perspectives of family income, health care and elderly care, and foun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the public’s evaluation on the basic social security continues to rise, the gap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is narrowed obviously, and the government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become the preferred channel of social assistance of vulnerable groups. But it also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gaps among structures of basic social security and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still required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welfare governance, this paper argued tha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 market,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s, and collaborate with those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qual shar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ults among various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17.
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以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社会历史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等对妇女权益保障的缺失是妇女"弱势"地位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只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为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社会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不断分化、组合,以及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使得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心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形。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迷茫,又往往会以社会心理的集中反映所表现出来。分析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失衡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教育困境以及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等问题,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弱势群体在家庭、学校、工作等方面面临程度和类型不同的“社会排斥”,生存与发展状况堪忧。尽管社会政策在整合城市弱势群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的社会保护政策和司法保护制度还存在观念误区、“缺位”现象等问题,必须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中特别重视社会公平,完善青少年法律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弱势青少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论突发性危机事件精神救助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精神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突发事件精神救助活动中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作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通过综合发动与当事人有关的个人、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等不同层面的社会资源,有助于危机事件受害人精神健康的预控、疏导与恢复,有助于公众精神健康的咨询、教育、宣传与沟通,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