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淼 《求实》2008,(1):80-82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我党对西方先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前苏联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创新,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的科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对此,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实现社会和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刘晓钟 《实事求是》2007,198(5):18-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和发展中形成的,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并促进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和考验,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严峻挑战,中国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其目标是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实现“强国富民”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本文尝试从七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索中国特色和谐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吴云 《求实》201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模式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启动的后发性和外源性的必然选择。跨越发展当前的非持续性、非均衡性、非客观性思考。以跨越发展推动生产力在当代的嬗变和更替,以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与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性是均衡性与非均衡性、顺序性与跳跃性、生产力的跨越与体制转轨的统一,实现科学跨越与和谐发展的相互递进和良性互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跨越科学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人民共享”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的确立,标志着“科学发展-人民共享-社会和谐”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全面形成。这一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行机制的科学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结合,构成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二是目标要求,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战略任务,即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它提出并强调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力求使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以彰显;它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这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郑佳明 《新湘评论》2007,(12):33-34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富有世界眼光和时代特点的战略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个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十七精神,成为十七大最为激越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和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和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重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的矛盾关系、矛盾运动和矛盾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更加和谐协调地化解矛盾,构建并且完善人和发展的和谐关系、发展实践的和谐关系、党和人民的和谐关系。科学发展是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顺理必然之章。不仅要坚持科学发展,而且要坚持和谐发展,特别是要统筹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既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也是对党关于生态问题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概括总结。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目标和任务,是党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上的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互联互动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三大发展的一体化及五个统筹发展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是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顺理之章。非对抗性矛盾和谐发展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和精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是科学发展的领导基础;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主体基础,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  相似文献   

15.
张全景 《党建文汇》2007,(11):58-6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光荣任务。这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妥善处理民族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学增 《实践》2006,(2):21-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努力。其中,妥善处理民族矛盾,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构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一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意味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具有特别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改革、完善政绩考评标准,试行绿色GDP考核地方政绩;要建立健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9):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