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兴于唐、发展于宋、完善于元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制度,为明王朝所继承。然而,明代市舶司在机构设置、职能发挥、选官制度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市舶司的政治性职能逐渐减弱,经济性职能日益增强;其管理海外贸易的方式相应地由官方贸易为主体演变为以民间贸易为主体。明代中叶以后,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面对着东南海防与财政危机,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调整其海外贸易政策,而主持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机构,也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职能方面有所转换。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督饷馆,督饷馆的设立对我国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由市舶司向海关转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海外贸易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经历了我国海外贸易由盛转衰的主要过程。在明代统治的二百多年里,我国海外贸易在宋元时期发展下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既有由官方主持的震惊中外的郑和七下西洋,亦有由非官方的私人经营的遍历东西洋的海外商船。然而,这些发展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到十五世纪末期,我国商船已绝迹于苏门答腊以西,至于隆庆部分开禁后发展起来的私人海外贸易,到万历  相似文献   

3.
明代对海外诸国的贸易采用了一种“朝贡贸易”制度,即寄市舶于贡舶,“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这种朝贡贸易有不少是由华籍使者来承担的。这些华籍使者为什么到国外定居呢?他们在朝贡贸易中起着什么作用呢?明政府对他们采取了什么政策呢?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以史籍中明确记载为华籍的使者为例,作一初步的论述,以求为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提供点滴素材。  相似文献   

4.
康熙开海后,厦门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清政府成立了厦门海关,对海外贸易进行征税,同时,委派管理人员,并制定管理海外贸易条例,加强海外贸易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上的市舶司制度开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至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变化。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海禁,招徕海外诸国入贡,承继了前代的做法,在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设置了市舶司,其职责在于“掌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闲其出入而慎馆谷之”。这同宋代市舶司的职责“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相比已有了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对明代市舶司的沿革以及市舶司制度的演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6.
在明未清初海外贸易史上,郑氏海商集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构成郑氏海商集团海外贸易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海外贸易组织与管理,进行考察和分析,是从一个侧面研究郑氏海商集团如何从事其海外贸易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基本上沿袭了明中叶以来海澄月港请给商引贩贸东西二洋的传统,因而在海外贸易的结构上,仍可以东、西二洋来划分。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海内外形势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民间海外贸易结构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拟就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民间海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市场结构,进行初步的考察和分析,从而来探讨这一时期民间海外贸易结构的发展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8.
明代,琉球是一个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藩国。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共有二十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三百余次,频繁的中琉交往引出了琉球的中介贸易问题。以琉球为中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与朝鲜、日本都进一步开展了海上贸易活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通过琉球起中介作用。那么,琉球的中介贸易在明代中国海外贸易史上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就《岛夷志略》中有关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中的外销商品、进口商品以及由泉州舶商转销的海外商品作一初步的考察,以期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角度来探讨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就《岛夷志略》中有关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中的外销商品、进口商品以及由泉州舶商转销的海外商品作一初步的考察,以期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角度来探讨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为了羁縻海外国家,实行了一种海禁与朝责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另方面,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随带方物进行贸易。因此,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基本是限制在朝贡贸易这唯一合法的渠道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和印度尼西亚人民有着传统友好的历史关系.西汉武帝时,我国航海家开辟了从广东到印度的航道,在马六甲海峡和印尼商人进行贸易以来,经过唐宋元时期,中国与印尼的贸易关系已日益频繁.到了明代,由于中国与印尼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两国之间使节的往来,贸易的活跃,物质文化的交流都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明代中印(尼)贸易的论述以及它对印尼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论证明代中国与印尼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因此元代海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汪大渊曾说:“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并域者,如东西州焉”。①寥寥数语,海外贸易之盛况已跃然纸上。元代之前的海外贸易“大率夷人入市中国”,②而到元代,形势为之一变,中国海商异军突起,一跃成为海外贸易的主人,并且执着中国与印度之间海上航运的牛耳,③甚至远航“回回田地里”,④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印…  相似文献   

14.
试论宋代的私人航海贸易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极其繁荣,家政府在各个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将海外贸易置于官方的严密控制之下。但是宋朝统治者一般不从事航海贩运活动,市舶贸易“全藉着商来往贸易”,①因此从本质上说,市舶贸易是以私人性质的航海贸易活动为前提的,本文试就来代私人航海贸易的发展、类型,以及海商的构成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一、私人航海贸易的发展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海外交通的空前发达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则为私人航海…  相似文献   

15.
十六世纪以来一直到了鸦片战争之前,当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商人──海商,是否已经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由商人的性质?当时的海外贸易的航运业,是否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初期资产阶级的航运企业?这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人说,十六世纪中国沿海一带的走私贸易商人的“海寇”,可以称得上是资产阶级先锋队(注/A)。有人认为明朝后期的海外贸易的性质,是“有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性能”(注/B)。也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对外贸易的海商,已经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由商人”的性质(注/C)。有人认为明末之时“尽管…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后期,越南南河阮氏政权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东亚海上贸易的一大亮点。作为当时东亚海上贸易的主导者,华商以操作者、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南河海外贸易发展的全过程,为其发展和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明初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从表面看来,似乎把一切海外贸易都给切断了,其实不然,明初的海外贸易不仅没有停止过,而且与东南亚的贸易还有所发展,正如谢杰在《虔台倭箕》中所描述的:“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与东南亚的贸易是如何发展呢?它对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明初海禁,指的是禁止国内百姓到海外贸易。明朝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习、“禁濒…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后期(1567—1644年),在“倭乱”基本平定的前提下,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洋。于是,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地发展起来,“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舟余)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贸易范围之广,“西至欧罗巴,东至日本之吕送(宋)、长岐(崎)”,具体地点有“西洋则交趾、占城、暹罗、下港、加留吧、柬埔寨、大泥、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以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基础,奉行一系列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他们还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制定了各种征税与外商管理办法,使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以前的各个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处处以隋朝的灭亡为借鉴,对内精励图治,对外怀柔绥抚。他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则.其基本国策是:“君临区宁,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眼”o。这个国策为其后…  相似文献   

20.
“禁止南洋贸易”后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立军 《东南亚》2001,(4):30-35
清初 ,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屡有变化。先是在 16 6 1年为消灭台湾郑氏势力实行“迁海”政策。郑氏覆亡后 ,清政府于 16 83年大开海禁 ,但到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又下令 ,禁止商民往南洋贸易。对于“禁止南洋贸易”所造成的后果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它的实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阻碍了海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事实是否如此 ,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上述史学界所产生的共识 ,其根据主要来源于雍正初年要求开放海禁的一些地方大臣(例如蓝鼎元、毛文铨等 )的奏疏、著述等。我想仅依据那些要求开放海禁的人的论述 ,便得出上述结论 ,未免有些草率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