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西亚自一九五七年独立以来,其武装部队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安全的影响,因为这支武装部队在这段时间主要用来对付马来西亚共产党,但现在,它正把战略重点从传统上倾向游击战技术转向常规战,这在军事学说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 副总参谋长拿督·再因·马孟德·哈西姆陆军中将把这种转变说成是为了对付马来西亚日益遭到变化多端的军事威胁,他说:“众所周知,我们很善于丛林战,但是我们需要懂得  相似文献   

2.
(一) 1969年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发生了“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造成了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这是马来西亚战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关于这个事件前因后果的评价分析,众说纷纷,马华两族互相指责。当时的总理拉赫曼指责他的政治对手十二日(即五·一三的前一天)驱车于首都街道,欢呼政府在选举中受到挫折,从而煽动人们的情绪。(合众国际社吉隆坡一九六九年五月十四日电)。后来又“解  相似文献   

3.
郑勋  郭秋梅 《东南亚研究》2023,(3):69-91+155-156
“东向政策”是马来西亚1982年开始实施的对外政策,其主旨是同日韩扩大经济贸易关系,争取两国投资并学习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职业精神,服务于马来西亚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东向政策”有助于马来西亚突破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面临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以及管理方式陈旧等难题。历经40余年,“东向政策”在目标、内容、手段与对象上得以拓展和深化。为了平衡主要国家在马来西亚的战略博弈,“东向政策”的战略意图从最初“以亲近日韩来弥补与西方国家的疏远关系”转向“加强与中国的交往来平衡主要国家对马来西亚发展的影响”。同时,将政策对象拓展至中国以使马来西亚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推动其经济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尽管学界对“东向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质疑,但总体来看,该政策有力推动了马来西亚从传统农业国转向新兴工业国,加快了其工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战后中国与印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尼是东盟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但中印关系起伏不定,“九·三○事件”使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终于1967年断绝外交关系。断交期间,马来西亚于1974年、泰国与菲律宾于1975年与中国建交,新加坡也于1981年在北京设立商务机构,建立非官方的实质性外交关系。但是印尼却迟至1990年才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5.
旅法华裔女作家婉华和她的《来自国外的震撼》沁芸现任马来西亚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任代表的旅法女作家婉华·夏普蒂埃,是传记小说《来自国外的震撼》(英文版)的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经常为马来西亚多家英文版妇女杂志写稿:写异国风情,写旅法华人生活,...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政府渴望吉隆坡成为金融中心,但一直以来未能制定一个吸引外国机构设立的发展战略。虽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安沃尔(Anwaz)努力于建立一个金融体制,使金融市场自由化得以实现,但由于国内有关人士为其本身利益加以反对而未有结果。马来西亚政府必须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不断加强,合作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马来西亚华人华侨也通过官方以及民间渠道积极参与中马两国的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马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论文拟透过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状况、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分析,提出如何利用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底5月初,在吉隆坡召开第4届“美国一东盟会议”;6月初,在香港召开“形成中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局限与展望”国际研讨会;6月中,参加上述香港会议的两位马来西亚学者到我所访问座谈。这三个会议都围绕同一主题:中东与东南亚关系。本刊这一期刊登了这三个会议的有关报道。其中反映了外界,特别是以东盟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方面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值得我们深思,更亟待我们去认真作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理论联系实际,回答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正是东南亚研究的战斗性之所在,也是东南亚研究工作所者的使命。本刊选登这三篇报道,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这一重大课题的注意和重视,并推出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马来西亚留学政策的转变,中马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得以广泛展开.中国大陆赴东南亚"跳板国家"--马来西亚的曲线留学,一度成为留学新热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作为沟通中马文化的载体,在总体素养、留学趋势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展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对丰富中国东南亚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邵建平  刘盈 《当代亚太》2012,(5):138-156,160
东南亚国家中的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通过国际法院裁决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相互之间的岛礁主权争端。在对马来西亚与印尼、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岛礁主权争端案的裁决过程中,国际法院综合考量了有效控制、继承、禁止反言和先占原则。马来西亚与印尼、马来西亚与新加坡通过国际法院裁决解决相互间岛礁争端的经验对中国更好地维护南海主权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底,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课题组以"华人对中国的认知"为题对马来西亚华人与其他族裔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本文通过对这次问卷调查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当代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文化上认同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事业产生很大影响;经济上认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并有参与其中的意向;国际影响力上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总体扮演积极的角色;政治上对中国的软实力状况有所保留;国民素质上也对祖籍国民众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本文还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形象传播与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印度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但与马来西亚其他民族相比,印度人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本文拟对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作一概述,分析其移民马来半岛的历史,并对独立后马来西亚印度人在政治、经济、民族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笔者以马来西亚的<新海峡时报>2002-2003年中关于中国的新闻作为分析的样本,试图从中分析出马来西亚如何看待正在崛起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赵洪 《东南亚研究》2002,(4):37-41,46
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政府对金融部门的干预措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马来西亚政府的金融干预政策在促进本国金融深化、推动社会均衡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支持本国支柱产业的建设、促进工业化进程方面效果欠佳。这主要与马金融体制的局限性及其金融租金的分配有关。马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的实践给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过程(1949—1974)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元启发理论分析马来西亚对华关系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马来西亚独立前(1945—1957)笼罩在英中关系之下的马中关系,并把它作为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中冲突关系的生态历史背景;接着分析马来西亚独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马中对抗与冲突关系的深刻背景,揭示国际格局与国家安全利益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影响;然后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马中和解与建交的背景,诠释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发展、关键领导人的个人素养等因素导致一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最后对马中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戈宝权先生1935年作为《大公报》驻苏记者,于同年6月30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全苏联体育大检阅时,见到正在苏联访问的罗曼·罗兰夫妇,由高尔基陪同前往观礼。1938年戈宝权初次访问巴黎,四十余年后的1984年,他又应邀前往法国访问和讲学,先后在几所大学和兰斯市政厅做过关于《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报告。他还于同年11—12月访问年已九十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进行了亲切的会谈。下面这篇文章是他为了纪念罗曼·罗兰逝世四十周年而作,现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又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一、马来西亚的投资环境 马来西亚于一九七一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作为它的长期经济开发战略,以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九○年的二十年期间分为四个五年计划(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一九八一年系马来西亚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的第一个年度。新经济政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在当地多语社会和现代化环境下备受冲击,而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所使用的语言也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本文根据在马来西亚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例,从夫妻、兄弟姐妹、父子以及祖孙用语四大角度来考察华人家庭语言的现状以及变化,研究对象包括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五大华人方言群体.研究证实,马来西亚华人的家庭语言正处于从华人方言逐渐转向华语和英语的历史性过渡中.  相似文献   

19.
独立前,马来西亚的教育事业相当落后。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还没有正规学校,仅有的教育主要也是在民间进行,如马来人略施伊斯兰教育,教习古兰经和阿拉伯文;华人兴办私塾,教习中国古文。  相似文献   

20.
引言过去十年,日本设于马来西亚的子公司或联合企业的数量显著增加。本文目的是验证它们适应马来西亚特定环境的经营管理类型。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母公司国际营业策略本身对当地环境的适应,第二阶段就是马来西亚子公司或联合企业在它有限程度的自主经营方面对当地环境的适应。第一阶段对马来西亚的适应是相当有限的,本文主要研究第二个适应阶段。第二个适应阶段可根据我们向马来西亚1982年已有的日本子公司或联合企业所提出的问题来加以考察,这些子公司全部名列日本贸易振兴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