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扈模忠  张洽会 《学理论》2010,(13):21-22
科学发展观是对联合国综合发展观的升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论,其公平的价值追求、和谐的价值向度和终极价值目标是发展是否"合理"的标尺,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语境和价值诉求,抓住理论根本,才能让科学发展观"理论掌握群众并变成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反映了社会主义追求物质丰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突出了政治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从共同富裕和社会的有机构成两个层面体现并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当代科学形态。发展观的演变本身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关注重心从物发展到人,其主要内容从片面发展到全面。  相似文献   

4.
坚持"五个统筹",确立新的社会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来推进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从经济优先发展阶段进入了均衡协调发展的阶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了十分丰富的发展理论 ,主要包括 :坚持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发展相一致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同步 ,坚持现实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 ,坚持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实存与本质、理论与实践。贯穿其中的红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深刻地体现了于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说来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因此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把握新发展理念,正确回答时代问题。这个时代问题就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发展理念建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是对时代问题的正确解答,是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7.
该文认为,工业化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大的非线性转向,由此提出了人类发展观的整体转换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这一转换的最重大成果,它以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为主题,包含革命和建设两个分主题及其转换。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当代人类科学发展观,应在其理论基础石即基本的自然观、社会观和经济观上作出全面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系统而全面的观点。根据我们党所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状况、承担的发展任务以及党的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可以将70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激进式革命改造为主线的革命发展观、改革开放后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改革发展观、新世纪初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深刻揭示出:在价值旨归上,党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之"不变"与不适宜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之"变"的辩证统一;在基本方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外部环境上,必须统筹好国内外两个战略大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对世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诸多理念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观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发展观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是我们思考和处理当今中国发展问题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0.
徐海娜 《理论视野》2009,(3):56-57,31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取代了无限增长的观念,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催生了西方世界的生态保护运动,触发了日后新的政治形态——绿党政治。如今,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在国际社会成为共识,成为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战略,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兼论江泽民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反映了人们对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共同关注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积极扬弃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积极回应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 ,是江泽民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超越 ,是对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也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确立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值此之际,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本刊工作的支持和厚爱,并热烈祝贺新年愉快!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去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为全党理论宣传工  相似文献   

13.
李根寿 《学理论》2009,(30):13-14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观”内涵主要包括: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中构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在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精神生活发展的相互促进中保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性;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中维护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理想追求与现实关切的辨证发展中展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14.
詹春燕 《学理论》2010,(14):3-4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发展问题的战略重点;邓小平的发展观是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涉及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等诸多的问题;邓小平的全面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完整体现了江泽民的发展观。发展的根本动力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发展的精神动力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的根本目的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全面更新和创造性转换。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政策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衬下,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与方向。价值取向的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关键;理论向度的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前提;实践格局的生态化是公共政策发展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梁斯 《理论探索》2005,3(5):36-38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个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验教训,并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已经成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发展观演变的价值前提与理论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以追求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为共同价值前提.它先后主要经历了"改革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理论形态.这三个阶段及其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既有共同前提又有推进升华、既有历史继承又有丰富发展、既有不同特征又有统一本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自身演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11)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味着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性以及重要作用,提出了绿色发展观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充分地体现了民本性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三个方面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观民本性的形成缘由。其绿色发展观的民本性基本内容展现为"两山论""生态扶贫""绿色发展合作",营造了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面小康社会整体格局的形成,贡献了全球绿色发展合作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