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影响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两个重要因素.澳大利亚对华政策面临着对中国经济的日益依赖和在战略上必须长期依靠美国的两难.如何在对华政策中很好地平衡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间的关系,对澳大利亚是一个难题.从目前情况看,澳大利亚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并未妥善处理好地缘政治利益与地缘经济利益的矛盾.同时,中澳贸易关系对澳大利亚国内政治及经济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加拿大对华政策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交流等领域均出现了整体消极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是美国推行积极反华的外交政策并要求加拿大向其看齐,二是美国结盟战略的变化使加拿大在美国联盟中的地位下降,三是受到加拿大内部党派竞争、舆论和民意环境、特鲁多政府支持率下降的影响。展望未来,加拿大对华政策的负面性会伴随着美国对华竞争的加剧而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会受到美国对华关系的缓和的积极影响;多边主义和国际贸易仍是加拿大发展对华关系的关键领域;对华态度相对缓和的加拿大年轻一代或将成为发展加拿大对华关系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3.
推行"亚太战略"是澳大利亚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1996年3月,在野13年的自由-国家联盟党在大选中获胜,新总理霍华德上台伊始即宣布,"与亚洲加强交往是新政府对外政策重点中的重点。新政府将继续推行工党防务、外交政策,通过双边关系和亚太经合组织同繁荣的亚洲国家保持基廷所倡导的经济接触。"由此可看出无论是工党或自  相似文献   

4.
日本自民党外交调查会最近正式发表了到下世纪初日本亚太战略中对华政策的指导方针。 调查会认为,在对华关系上,日应继续坚持灵活、积极合作的对华政策。1979年日元贷款开始以来,可以说经济合作成为日本对华政策的支柱,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但中国经济目前开始步入正轨,日元贷款的时代正在结束。2010年前后中国很可能成为赶超日本的经济大国。为了保持和发展良好的日中关系,为亚太地区的“理想变化”准备最佳环境,日应赶快修订包括将来是否继续对华进行日元贷款在内的整个对华合作政策。首先是修正合作对象。过去日把对华经济合作的重点放在扩大生产力上,今后应该转移到提供资金技术,以确保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日本民主党主政后为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在强化对华关系的同时,也会赋予对华外交更多战略性的色彩.然民主党既和自民党同为保守政党,也坚持把对华关系定位为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对外关系整体的一个局部,加上日本国内外诸要素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其对华政策的转换不仅空间有限,且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经历两国关系正常化近40年来最深刻的调整。这种调整从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就已经开始。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对中国的失望,以及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系统性误读和曲解。此次特朗普政府与以往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不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美国对华关系的政治气氛变得严峻,对华强硬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全方位、多领域、经常性的竞争和博弈将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美方还在构建针对中国的国际压力。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调整,中方既要认真对待,又要冷静、镇定。要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努力通过对话、协商的办法来化解、缩小、弱化双方之间的分歧、争端,做到仁至义尽;要抵制与美进行战略摊牌的诱惑,把中美关系维持得越久越好。  相似文献   

7.
吴心伯 《国际问题研究》2023,(2):42-57+123-124
随着拜登政府执政进入第二年,中美战略博弈更加激烈。拜登政府处理对华关系思路更明确,行动更聚焦,手段更凶狠。中国保持战略定力,顽强应对美方的遏制打压,坚定反击美方的各种挑衅,加强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引导与塑造。双边关系总体上消极互动态势突出,对抗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迫切的任务是确定中美战略博弈的边界:在何种程度上“脱钩”,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抗。明确这个边界将为管理日趋棘手的中美关系提供有益的框架,赋予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分寸感,并增加整体关系的可预测性。对中美博弈边界的探索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对事件与危机的处理总结经验,二是通过政策和战略对话获得启示。这一过程将极大地考验双方的政治魄力、远见与智慧。  相似文献   

8.
安倍上台后,出于内外政策的需要,尝试调整对华政策,在对华关系的认识和做法上均有与前任明显不同之处。本文认为,安倍对华政策的调整,既有对华战略上的需要,也有国内政治方面的考虑。随着安倍访华以及中日高层互动加速,中日两国政治交往出现回暖迹象,未来一段时间中日关系仍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和条件。同时,由于日本政治保守化趋势加剧以及安倍个人执政理念方面的原因,一些因素还会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重要的是两国如何抓住机遇,确立共同利益,落实“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带动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5年,中美关系的竞争与摩擦呈上升之势,一些领域的竞争与摩擦导向了不同的结果,与此同时,稳定双边关系的努力取得成功,双边合作取得新进展并赋予两国关系以新的重要性。中国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对两国关系更强的塑造能力。奥巴马执政的最后一年,对华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在南海问题上失控的风险上升。下一届美国政府仍将在对华关系上综合运用接触、合作与制约、平衡两手,双边关系有可能出现局部紧张和对抗。中国将继续推动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并加强对这一关系的战术管理。  相似文献   

10.
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基本定位和对华政策基本思路,同时试图打造对美国更有利、更可持续的对华竞争战略。执政一年来,拜登政府以竞争的名义,全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打压与威慑。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在对华关系上也有合作需求,表达出避免冲突的愿望。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上展现出战略定力和塑造力,面对美国的遏制、打压和挑衅进行坚决斗争,同时以积极的外交运筹塑造中美互动的环境和进程。当下驱动中美关系朝着消极方向演变的动能依然强劲,双方应面对竞争不断加剧的现实塑造两国关系的新常态,提升竞争的良性,增加合作的空间,降低冲突的风险,其中确立并守住两国关系的下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吴心伯 《国际问题研究》2021,(2):34-48,130,131
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政府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者的认知,竞争是拜登政府对华思维的核心概念、对华政策的组织原则以及处理对华关系的基调。但在竞争方式上,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有着重要区别,如更加注重提升美国自身的竞争力,更多利用盟友体系和多边机制,强调"巧竞争",不排除与中国的必要合作等。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将受到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将更好地应对来自美国的战略竞争,对一个竞争性越来越突出的双边关系善加引导和塑造。未来四年,中美关系发展主要存在竞争加合作型、竞争主导型和竞争-冲突型三种互动模式,两国应着力避免竞争-冲突型关系模式,争取竞争加合作型关系模式,确保良性竞争主导型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18年以来,印度政府采取多重措施,缓和对华关系,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两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2017年洞朗对峙危机对双边关系的冲击。印度对华政策转向的动因,受到印中关系和印美关系两个层面的影响及其互动。当前,印度对中国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在政治和安全上不信任中国,但经济上欣赏中国成就,并认识到对华合作有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印度对美国是猜忌与合作并行——在政治和安全上面临美国的拉拢,但总是抱怨得到的战略回报不够。因此,印度对中国和美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印中关系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是印度能够调整对华政策的基础。今年以来,特朗普加紧推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实践,对印美关系构成冲击并导致印度对美战略疑虑上升,这是印度调整对华政策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工党政府自1983年3月执政以来,以历届政府所没有过的外交姿态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对其外交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主要是对外政策的重点有所转移。现就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在印支政策问题上以及在对东盟国家的关系,对美关系和对苏关系上的主张和做法,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0月议会大选后,法律与公正党上台执政,波兰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民主”问题同欧盟关系日趋紧张,亲英而疏远法、德,对俄态度愈加强硬,对美更显依赖.同时,对华政策变得非常积极,中波关系步入新时代.本文分析了波兰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基础,认为波兰加强对华关系是当前形势下大国博弈的必然结果,波兰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一  今年是印尼与中国建交 50周年。经历了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在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共同取得的成就 ,也有波折起伏。自 1999年 10月瓦希德当选印尼总统后 ,新政府对印尼对华关系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瓦希德政府受命于危难之际 ,上台伊始 ,百业待兴 ,而新政府却以改善印尼与中国关系为当务之急 ,同时全面修订政府对待印尼华人的各项政策。 1999年 12月初,新任总统瓦希德出访中国,并称中国是他就任总统后正式访问的第一个国家。他表示,印尼新政府十分重视对华关系,并期待与中国发展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关系。他还强调,为使印尼华…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国内政治思潮的深刻变化是影响21世纪初中日政治关系的重要因素。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伴随强烈的民族主义引起日本对华政策倒退。小泉执政期间,日本决策机制受到首相个人因素过度左右,加剧了中日矛盾。这已引起日本社会特别是有识之士的警惕。安倍晋三是在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背景下起步从政的,既受到这股政治思潮的熏陶,也目睹它给日本内政外交造成的创伤。安倍当选日本首相后不能不考虑摆脱小泉外交的后遗症,改善对华关系。日本政治右倾化受到一定抑制后,中日政治关系便趋向改善,而中日政治关系改善有利于抑制日本政治右倾化;但若日本政治右倾化再度抬头,中日政治关系可能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22日,默克尔率领的联盟党在德国第十八届联邦议会大选中大获全胜,赢得了41.8%的选票,斩获311个议席,距离议会绝对多数仅仅数席之遥,取得了联盟党在德国统一后选举中的最大一次胜利,默克尔第三度受命组阁。默克尔的胜利此次大选结果改变了德国联邦议会长期保持的“五党制”格局,由于自民党的出局,议会仅剩四个政党,联盟党一家独大。  相似文献   

18.
当前是中俄关系有史以来真正平等和健康的时期,搞好对俄关系对中国具有特殊战略价值。俄罗斯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俄中关系,也会高度重视对华关系。今后十年中俄关系的发展将影响未来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建构,影响两国及两国人民的重大利益,这需要中俄双方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谋划。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正在成形的美国对华政策、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和中美关系的趋势及若干审视等3个方面对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认为必须客观全面地分析世界格局、亚太形势和中美关系的相互关系,从全面的长远观点看待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在处理对美关系问题上,始终做到不急不躁、进退有据。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2月日本举行了安倍再度执政以来第二次大选,安倍领导的自公执政联盟在众议院选举中获胜,第三次安倍政权于2014年年末正式启动。安倍着眼于长期执政,未来将会继续沿着修宪扩军、摆脱"战后体制"、实现"正常国家化"的右倾道路前进,而"一盘散沙"的在野党难以对其进行有力牵制。大选后安倍在对华关系上频频曝出消极言行,中日关系乍暖还寒。中日两国领导人2014年11月举行的两年来第一次正式会晤所营造的关系解冻氛围遭遇打击,安倍今后能否继续坚持中日四点原则共识、能否真诚改善对华关系有待检验。日本同其他邻国关系方面的前景也依然不容乐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日本战败投降70周年,安倍拟于8月15日发表所谓"安倍谈话",其内容和观点值得中国和国际社会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