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支部生活》2013,(1):50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在尼克松访华的前几天,一个集装箱从美国运输机上秘密卸下并安放在首都机场。这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卫星地面站。在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天,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一起看当天中美活动的录像。尼克松对周恩来说,现在美国人民也坐在电视机旁看我们今天的活动情况。他指着身边美国国防部安全军官手中拎着的黑皮箱(即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的终端)说:"从我踏上中  相似文献   

2.
张小灵 《当代贵州》2011,(24):46-46
访华结束,尼克松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周总理赠送的茅台酒飞回华盛顿。而经过他的现身说法和"广告效应",茅台酒在美国、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大增。  相似文献   

3.
晓音 《党史纵览》2000,(1):32-36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承认美国间谍约翰·托马斯·唐奈和理查德·乔治·费克图在中国犯了罪,要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关押在狱中的二犯,并为二犯减刑深表谢意。尼克松还说:“唐奈老母亲76岁了,她希望死前能见到儿子。费克图在狱中患有疾病,他的亲人也希望他早日回家团聚。”周恩来从人道主义出发,答应了尼克松的请求,指示公安部、外交部和有关部门,分别释放了唐奈和费克图。尼克松称赞周恩来是“当代最有才干的外交家之一”。要知此案内幕,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4.
王泰平 《湘潮》2010,(1):32-36
<正>1972年,记载了我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踏上访华的破冰之旅,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短  相似文献   

5.
万强 《党史文苑》2004,(7):40-4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北京握手,标志着相互敌对几十年的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解冻。尼克松在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尽管美国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但仍不肯轻易放弃其在台湾的影响,将其划在了他们的“核保护”之下。台湾问题仍是横亘在中美两国之间的一道巨大障碍。197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华,谋求解决办法。正是他的这次来访,使周恩来遭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厄运。不速之客基辛格成为周恩来挨整的导火索基辛格这次访华受到中方高度重视。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亲自同他进…  相似文献   

6.
《福建党史月刊》2013,(1):40-40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地觉察到了美国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拉开中美关系解冻的序幕,此后又向尼克松总统发出了访华邀请。  相似文献   

7.
孟红 《世纪桥》2005,(7):8-11
引子1972年2月21日,一个春意萌动的特殊日子。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从大洋彼岸飞抵北京,开始了他后来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的中国之行。此行成功地打破了中美关系二十余年来的坚冰。这次访华期间的某一天,在正式会谈的间隙,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散步。在随意笑谈之后,尼克松忽然话锋一转,说道:“我这次访华还有一项日程,那就是向总理阁下提出一个历史问题。”说着,将恳切又带有一丝狡黠的目光投向周恩来。  相似文献   

8.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开始同中国领导人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中美关系随之开始解冻,整个世界的格局也开始出现变化。实际上,为了这次震惊世界的访华之旅,尼克松事前进行了一系列认真准备,阅读了大量关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分析材料。1972年2月5日,也就是在尼克松访华前夕,基辛格为他准备了一份备忘录,对毛泽东、周恩来的风格特点作了分析,对毛和周的关系也有涉及。时隔30余年,我们透过历史的尘烟,通过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的这份备忘录,来追捉历史的谜踪。虽然由于当时意识形态的对立,备忘录中有些观点未必正确,但总的来看,基辛格已经为毛泽东、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即便是作为对手,也不由自主为之所深深吸引……现将这份备忘录翻译如下,希望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都以各种形式纪念周恩来。对于如何纪念周恩来,作为"挚友兼爱妻"的邓颖超有着明确的指示,也有着具体的做法。"不需立纪念碑,搞什么仪式"1976年2月22日,正在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夫人特地前往中南海西花厅拜访邓颖超。尼克松说:"我正在想如何才能正确地纪念周总理。我相信他不会喜欢立一个  相似文献   

10.
徐振光  孙芹 《党建文汇》2002,(10):21-21
1971年7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中国总理周恩来很快就约见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大使回国汇报返回北京时.  相似文献   

11.
正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敬爱的总理,表达沉痛的哀思。对于如何纪念周恩来,作为周恩来"至友兼爱妻"的邓颖超有着明确的指示,也有着具体的做法。"不需立纪念碑,搞什么仪式"1976年2月22日,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夫人特地前往中南海西花厅拜访邓颖超。尼克松说:"我正在想如何才能正确地纪念周总理。我相信他不会  相似文献   

12.
中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对其日本这个盟国搞了越顶外交,加上日美经济矛盾发  相似文献   

13.
叶介甫 《党史博采》2009,(12):32-3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会谈时,尼克松表示承认美国间谍约翰·托马斯·唐奈和理查德·乔治·费克图在中国犯了罪,要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关押在狱中的二犯,并为二犯减刑深表谢意。尼克松还说:"唐奈老母亲76岁了,她希望死前能见到儿子。费克图在狱中患有疾病,亲人希望他早日回家团聚。"周恩来总理从人道主义出发,答应了尼克松总统的请求,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外交部和有关部门释放了唐奈和费克图。本文详细记录了破获这一间谍案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4.
引子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鉴于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提出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外交战略,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坚冰虽然开始融化,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却并不平坦。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和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至1978年12月16日两国建交,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其间,毛泽东和周恩来相继于1976年逝世,美国总统也换了两任。  相似文献   

15.
1971年7月中美北京密谈的主要目的是筹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就包括台湾在内的双边、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中国领导人在会谈之初订立“互惠”原则,迫使美方为实现总统访华而必须在台湾问题上作明确表态.美方在先军事后政治的“两步走”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遭到中方否决后,又试图以“日本军国主义复兴”相威胁,实现延长在台驻军、维持美台军事防御关系的目的.但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以高超的外交智慧,最终迫使美方进一步作出反对日本军事实力进驻台湾、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承诺.  相似文献   

16.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会谈时,尼克松表示承认美国间谍约翰·托马斯·唐奈(JOHNTHOMAS·DOMNEY)和理查德·乔治·费克图(RIHARDGCE·PECTAU)在中国犯了罪,要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关押在狱中的二犯,并为二犯减刑深表谢意.尼克松还说:“唐奈老母亲76岁了,她希望死前能见到儿子.费克图在狱中患有疾病,亲人希望他早日回家团聚.”周恩来总理从人道主义出发,答应了尼克松总统的请求,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外交部和有关部门释放了唐奈和费克图.本文详细记录了这一间谍案的来龙去脉.——作者1 一个身穿志愿军军装的军人,找到公安派出所,自称他是美国间谍1952年9月29日,吉林省安  相似文献   

17.
博采之窗     
毛泽东为何看重《柳文指要》?《柳文指要》是章士钊利用了大半生的余暇时间研究了柳宗元的论文集后,于晚年写就的。毛泽东称之为“解柳全书”。1972年,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它被作为礼品赠予尼克松。周恩来说,这部书完全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出版的。  相似文献   

18.
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这是当年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公布后又一举世瞩目的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并对未来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田中访华是如何成行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正1971年,由于陷入越南战争泥淖不可自拔,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去中国打破外交僵局。但是,由于相互隔绝达20年,他们对红色中国很陌生,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见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要磕头。首先,这场秘密外交基本上是按中国的条件进行:是美国特使去北京,而不是周恩来到华盛  相似文献   

20.
1有人开玩笑说:‘滇实五粮液酒的质量已经超过茅台了,但仍然没法跟茅台比。因为红军没喝过五粮液,因为周总理喜欢喝茅台,差了这两条,五粮液永远也赶不上茅台。”玩笑之中,透出周恩来对茅台的偏爱。也难怪,自从红军长征过茅台镇起到周恩来最后一次喝的酒,周总理总是与茅台连在一起,极少喝别的酒。周恩来相信茅台能治病。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总理在国宴上频频向尼克松、基辛格和其他几十名高级官员祝酒,但他却只用嘴唇舔舔杯中的茅台,一圈下来,杯中酒仍然是满的。尼克松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望去,充满疑惑,终于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