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衡 《新湘评论》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2.
梁衡 《学习导报》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3.
博采之窗     
“南开精神”和温家宝的 “平民情结” 与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一样,温家宝也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是南开系列学校(大、中、小学、女中)的发祥地。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1904年将旧学塾改建为新学堂。 一所中学培养出两位新中国的总理,这在中国乃属仅有。 1984年,温家宝在一篇《南开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中叙述过他在南开6年的生活,称这段经历“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4.
大学与中学是人才成长中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重要学习阶段。教育的规律一再地揭示“中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是中学教育的深化”,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显然,“深化”是对“基础”而言的,这就有一个彼此衔接的问题。同样显然的是,“衔接”不仅包含智育的衔接,也包含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的衔接。然而,当前大、中学德育的脱节现象却十分严重:德育任务在认识上不衔接;德育内容不衔  相似文献   

5.
《理论导报》2012,(12):26+30-26,30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强调,要加快推进“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步伐。大力推进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三进”工程,对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发展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胡甫开,永定县中川村人,一九一四年出生。他协助党创办“侨育中学”(简称侨中)时才廿五岁。在这之前两年,他已创办了“中川小学”。一位廿五岁的年青人,在短短的两年中,先后办起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在福建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一九四四年,他为教育献身,离开人间已四十多年了,但他的名字和他所创建的光辉业绩,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相似文献   

7.
一个从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一个在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却在大学四年学习时间里,一年一个处分,终成“四连冠”。分析蜕变过程和原因,触发我们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联想。 她,出生在豫西北山区的一个里工之家,人很聪明,长得也漂亮.学习刻苦努力,运动会上多次获奖,深受老师、家长的喜爱和同学们的赞扬,用她自己的话说:“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一年中,我的学习成绩在校年年第一,获校县、地级的三好学  相似文献   

8.
伍安佑 《当代党员》2022,(13):64-64
人生就像一艘航船,在通向幸福彼岸的航道上,需要不断“加油”。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阶段的新学校、新班级都是我们积蓄知识能量,开启社会之门的“加油站”。走上工作岗位.追求美好人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加油站”,继续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让我又一次找到全新的“加油入口”。  相似文献   

9.
椿桦 《党建文汇》2011,(1):35-35
“我爸是李刚”式流行语将社会转型期“二代”问题展示在公众面前——“拼爹”游戏,该不该恨爹不成“刚”?“在幼儿园抢凳子,有人说‘我爸是科长’;在小学欺负同学,有人说‘我爸是主任’;在中学抢女同学,有人说‘我爸是处长’。”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的一则报道,  相似文献   

10.
粱中凯 《当代贵州》2011,(26):63-63
我是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的校长,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在这所乡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见证了学校的巨大变化。30多年来,学校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拥有国家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5项荣誉称号的全国优秀乡村学校,而我自己做梦也没想到,  相似文献   

11.
座落在仙女山麓、汉水之滨的汉川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81年。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有占地面积1203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921平方米;教学班42个,在校学生3929名;教职员工1808名,专任教师138名;其中,省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数师75人。 汉川市实验小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系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学生高素质,教师高层次,办学高效益”,“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异的成绩,优质的服务”和“勤学、会学、乐学、创新”的两全、三  相似文献   

12.
萃文小学(现台江第一中学)位于南台苍霞洲,是“福州大众社”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也是福州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萃文小学的革命活动始于一九三八年,那时“福州大众社”的部分小组,经常在该校开  相似文献   

13.
一九九○年,孙明芝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通化市第十七中学,当上了一名英语教师。这所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条件艰苦。但她说:“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就应该让青春在事业中闪光!”十几年来,她无怨无悔地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大道之行也.火下为公……”我们这个小镇中学八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在朗读课文“大道之行也”。等大家读完.我请同学们看文章的第一句话,我问大家:…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换,小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教育已成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工程”,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青少年绝大多数好学上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好的思想传…  相似文献   

16.
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2007年教师节,他在北师大又提出了“穷人教育学”。2007年6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市陆家街中学适时提出了“新平民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旅——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发生的“择校”现象难以扭转。不仅在中学、小学,甚至某些地方的幼儿园.也出现了家长“安营扎寨”、连续几天排队等号的场景。然而,记者在汨罗市调查采访时.却看到了另外一种状况,经过20多年的探索,这里已经形成了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与学校之间比较均衡地发展的教育环境.基本上消除了“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18.
胡印斌 《党课》2010,(12):30-30
与父辈相比,农民工二代的“城市生活”似乎并无明显改观,依然是浮萍一般无根的生存。其所接受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基本上也是自成系统、因陋就简,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距甚远。必须正视,如果进城农民工二代依然接受劣质的、聊胜于无的教育的话,那么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可能会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把青少年培育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坚持“三个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坚持“爱”与“严”的结合,把思想工作做细办教育,就要有爱心,没有真正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要教育好学生,教育管理者要爱护学生。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爱”,不是那种天然单一的母爱,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爱护和教育的“爱”。是对学生在生活上的细心关照,在学习上…  相似文献   

20.
最近,陆续从媒体上读到一些关于抨击“择校热”的文章。总的看,都有道理。然而.其中有些文章,在抨击“择校热”的过程中.却不加分析地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正常择校,一古脑儿予以否定。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似乎择校一无是处。其实,择校本身并没有错.择校现象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