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窥探情结     
印度的加娜庙,红漆绿瓦,青松苍柏,庙门很是宽阔。庙里的地方却不大,行人从宽大的庙门前走过时,庙里的景致也就一览无余了。因此,真正走进庙里的游人很稀少。加娜庙本是一座供游人参观的寺庙,但由于人们很少迈进寺庙,也就只好关闭。  相似文献   

2.
正厉以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梳子制造厂有四位推销员,厂里要求他们把梳子卖到一座寺庙去,第一个推销员去了,空手回来,说庙里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去后,卖掉好几十把梳子,办法是:和尚虽不蓄发,但经常梳头有利于头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延年益寿;第三个推销员卖掉几百把梳子,原来庙里方丈接受了他的建议,香客来烧香,头发里经常沾满香灰,若庙里多备些梳子供香客梳头使用,他们因感庙里的关心,香火更加旺盛;第四个推销员则带回上千把订  相似文献   

3.
性定始知香     
他是一位总统,住在寺庙的一间小禅堂里。没有重大问题等着决策,没有重要文件需要批阅,没有外国使节催着接待。他每天的工作只剩下两件事,拜佛和念经。一天,寺庙的住持来探望他,他放下手中的经书,指着房前的一棵桂树,说:“师父,庙里的桂花为什么这样香?”  相似文献   

4.
蒋滨建 《侨园》2002,(6):13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明朝与马六甲王国建立了亲密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笔者近日重访马六甲,看到曾是华人社会宗教与社会中心的青云亭经两年修复已焕然一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游人面前。青云亭地处马六甲庙堂街,这条街是东南亚一道著名景观,在不到100米的古街上就有4座不同种族的古寺庙并排相邻,它们是1857年建的三多庙、1781年建的兴都庙、1749年建的回教堂,最古老的是建于1673年的青云亭,映照出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如街坊般的和气相处,体现早期华人先贤开放宽容、不断容纳各种民族文化的胸怀。其中回教主体建筑屋顶与屋檐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甚至那多层宝塔也是中国式的构造。可以  相似文献   

5.
感觉渺小     
一次去庙里,主持带我参观佛像,却发现佛像并不都是正坐正立的,高高的莲花座上,佛像的身子总有些前倾,给人一种俯视的姿态。人在下面,都得仰头观看,心理上便会生出一种人很渺小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我第八次回仰光探亲,在离开缅甸前的最后一个月,我和仰光的弟弟一道儿到一座寺庙里当了七天和尚,这在我人生的旅途上最富有传奇色彩。我在祖国从事文教事业,从来没闲暇问津佛庙,也没有资格当最起码的沙弥。可是1988年8月一回到第二故乡——仰光,居然奉慈命削发为僧,也够神气了。按缅人风俗,儿辈当几天和尚,不但有功德,还可以给父母添寿造福,因此我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何况我一生从  相似文献   

7.
庙山今昔     
大凡名山几乎都有寺庙,然而,福建东山岛的庙山却因庙得名,<辞海>"东山"条目释文的名胜排座次也让它居首位:"(东山)名胜有庙山、石僧拜塔、风动石等." 庙山是海内外"三胞"、游客向往朝谒的圣地和度假避暑的名胜,它位于福建省东山县城西埔镇东南方,景区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上庙山主要有南门、北门两个入口,沿着宽阔平坦的环城公路驱车直抵山下北门,迎面是个富有古意的大牌坊,著名书法家陈奋武题写的隶书"庙山公园"赫然醒目.过牌坊,登上114级的石梯径直可达山顶寺庙.  相似文献   

8.
秋风与落叶     
于冬 《党政论坛》2009,(20):43-43
秋风来了,树叶落了。 落叶就抱怨,是秋风把它吹落了。落叶有声,向游人诉说着自己的不平。  相似文献   

9.
据上半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江苏全省的300多个景点中,只有18个景点(占总数6%)的游人超过50万人次,其余的绝大多数景点游人少见,门可罗雀。 游人只对6%的景点感兴趣,这其中当然有地域、气候、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个原因恐怕是共同而又主要的,那就是一提再提、一涨再涨的公园门票价格。效益差就提价——一提价就人少——人一少效益差——效益差再提价,……如此循环往复,就一步步走入了“死胡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园要讲经济效益,这原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效益好坏与价格高低并不一定成正比。门票价格保持在…  相似文献   

10.
金达  洪斌  刘寅 《瞭望》1985,(36)
四川省广元县皇泽寺是唐代武则天的祀庙。寺内保存有南北朝至隋、唐的摩崖造像五十多窟,大小一千多躯,是四川境内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寺内的大佛楼、则天殿、五佛亭、小南海等古建筑,错落有致。此寺背靠乌龙山悬崖,俯瞰嘉陵江,颇具巴山蜀水之秀,一直吸引着中外游人来此观景、凭吊,抒发胸襟。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里,贾雨村这个人物不是最重要的,但在红楼里,还真的不可低估.第一回里贾雨村就出场了,而在第一百二十回里,贾雨村又做了结尾.曹雪芹把贾雨村放在开头,一定有他的深远用意. 贾雨村最初应该是个好学上进的学子.在第一回里他这样亮相:"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穷儒的家世曾经是诗书仕宦之族,出生时就已是家道零落了,穷的"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可说此时的他是一个有志而纯洁的青年,落魄在庙里以"每日卖文作文为生."  相似文献   

12.
史海威 《党政论坛》2009,(19):58-58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报道:川西藏区的一个汉族县委书记到藏族喇嘛寺参观,看到庙里的宗喀巴大师的塑像,就不加思索地说:“这是藏王松赞干布!”实际上,像这样缺乏基本宗教知识的领导干部并不在少数。前不久发生的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就暴露出了当地部分领导干部对伊斯兰教的无知,迫切显示出领导干部学习宗教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壹·声音     
《侨园》2014,(7):8-8
"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知道这些都是迷信的一套,但是人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气场里,好像就不得不这么做。生怕有一点儿没做到,就真的影响孩子高考。"——每年高考前,总有家长带考生到庙里祭拜,以期金榜题名。如今,家长们的祭拜活动纷纷挪到了网上的家长论坛里。就连一名在高校当副教授的家长也说,自己也背着孩子在网上拜了拜。  相似文献   

14.
<正>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拜佛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灵修书呢?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27)
西藏寺庙是西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广大僧尼开展合法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教与西藏广大信教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新时期西藏自治区政府站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认真贯彻马克思的宗教观,继承西藏自治区政府管理宗教和寺庙的历史经验,依法加强寺庙管理,不断创新寺庙管理方式,稳步提升服务西藏爱国爱教僧尼水平,体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大进步;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僧尼提高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夯实了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晋 《瞭望》1991,(38)
毛泽东对人说过,他对古代诗文的欣赏情趣是“不废婉约,偏于豪放”。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召集的一次谈话中,有同志提到:有人说,轻音乐是抒情的,重音乐是战斗的。毛泽东插话道:那战士就没有抒情?诗、词也是一样,在同一朝代,如宋朝,有柳永、李清照一派,也有辛弃疾、苏东坡、陆游一派,柳、李的词就讲爱情。这可视为毛泽东不废婉约的一个注脚。毛泽东阅读并圈划柳永、李清照、秦观的一些爱情词,也是大家所知道的。 婉约风格,扩而言之,也包括一些清淡、柔丽、自然的作品。1948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途径五台山,顺道游览了塔院寺等寺庙。挂在大白塔上的风铃叮噹作响,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便同寺庙方丈谈到:在这深山老林中的古老的寺庙里,听到这优美的响声,真是别有一种风味,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17.
阿城文庙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黑龙江省境内文庙建造较早的一座,比哈尔滨文庙早建一百多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阿城文庙建造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文庙文化兴盛,就代表着兴学、兴教,主张尊孔、祭孔。对抵制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祖国自强,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轶男 《民主》2010,(9):37-39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特别是那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凝结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其中,五台山就是中国文化景观与思想内蕴结合的杰出代表。五台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之一。自东汉永平年起,历代在此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  相似文献   

19.
求学琐忆     
沉冰 《瞭望》1991,(47)
忆起故乡,忆起童年,不能不想起在故乡的小学和中学里渡过的那些时光。每次回乡我总要到村西头我开蒙的那个小学校去看看。那里原来是座庙,日本鬼子快投降时,村上兴办“洋学堂”,就借用那几间庙堂当教室。我记得课桌旁边就站着一个个叫不出名目的泥胎神像。它们也曾有过煊赫的时光,可到了我上学的时候,庙早已败落,神仙们也都潦倒得不成样子,个个都象叫花子似的,浑身到处油彩剥落,残破不堪。有的更折了胳膊断了腿,肚子上空出来窟窿,  相似文献   

20.
塑像者说     
今年5月1日,到四川彭州的丹景山看牡丹,可惜盛花期已过,牡丹坪里只剩一些零花碎朵,没精打采地向游人垂头致歉。 丹景山是成都平原与岷山山脉连接处的一座很普通的山。不算高大,也不险峻。但这山却很有点名气。山腰的路边上,有一颗硕大的柏树,挂着“汉柏”的标牌,这还不算什么,但宋代陆游写的《天彭牡丹记》,记载天彭当年牡丹的盛况,可就使丹景山名垂千古了。隋唐时的洛阳,宋时的天彭,都以牡丹闻名天下。山上有金华寺,骚人墨客,信士弟子,往游者多,吟哦者众,丹景山的声名更是远播遐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