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人文"?作家梁晓声用了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少学生觉得惊讶,"‘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发出一声感叹: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依法治税”,是山东省地税局1999年工作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非常有理性的提法。那么,该地税局提出的“以人为本,依法治税”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它又如何指导全省的地税工作呢?就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宋协秀局长。记者:家局长,请问“以人为本、依法治税”是如何提出来的?其含义是什么?宋协秀:1998年6月我局党组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带好队,收好税”的工作要求,我们一手抓队伍建设树形象,一手抓依法治税组织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年1月13日,在国务院召开的税收工作座谈会上,我以“以…  相似文献   

3.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流行,经常在报刊上看到有关企业和企业家强调“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介绍“以人为本”的管理经验。但是深入研究一下,到底“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算“以人为本”,恐怕大家的回答会是各种各样。因为在现有的辞书或辞典中,很难见到有关“以人为本”的词条,更缺乏完整的权威性解释。为了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之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联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实际,想就此谈点肤浅意见。…  相似文献   

4.
现实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某些人的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责问,你们不是讲以人为本吗?到了我这里怎么就不以人为本了呢?这种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成为以自己为代表的个人的观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曲解。在共运史上,类似的曲解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世纪里,人的发展被推到历史的前台,以人为本成为学界和实务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命题,这一古老命题在广度、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和增强。 一、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涵义 以人为本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这里要着重理解两个概念,即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中的“本”。 “本”指什么?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  相似文献   

6.
田朴珺 《党政论坛》2014,(22):47-47
因为好奇,我问了褚时健先生一个问题,“褚老,您最快乐是什么时候?最艰难是什么时候?” 老先生的答案是:“别人认为我最快乐的时候,我不快乐。”  相似文献   

7.
汤素兰 《民主》2022,(8):57-58
<正>梁晓声为少年儿童写作的《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被认为是少年版的《人世间》。看到“成长的烦恼”这几个字,你是否会想起那部著名的美国室内剧《成长的烦恼》?还有今天的许多校园轻喜剧?但梁晓声写的烦恼,与今天孩子们的烦恼相比,不是小烦恼,而是真正的苦难——贫穷的生活,精神失常的哥哥,小小年纪挑起一家子的生计、东北冬天滴水成冰的极寒……然而,这部作品用了更多的篇幅写温暖——邻里之间的,母亲和老师给予的,同学之间的,甚至是陌生人的。  相似文献   

8.
周放生 《党政论坛》2009,(16):22-22
演过一百部戏,一百个角色,最难演的角色却是自己。因为剧本得自己写,要写一个好剧本谈何容易。在我演艺事业最忙的时候,在我同时轧六部戏、演着六个不同角色的时候,我忘了演自己。有一天我站在镜子前面,看到的竟然是一张陌生的脸孔。“我是谁?”我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我不喜欢做什么?”“我为什么不快乐?”  相似文献   

9.
薛福连 《党政论坛》2011,(22):52-52
“创新”最忌“框框”。什么叫框框?说白了,就是枷锁。 举个例子,认为小草“只能”种在地上,“只能”就是“框框”。那么,突破了“框框”会怎么样呢?请看三个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王新志 《党政论坛》2010,(24):15-15
“身神同补”是补什么?简言之,补身是指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补神则是改变因病而生的种种不良清绪。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五脏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王东义 《学理论》2008,(20):91-92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下令罗文中尉,将一封绝密信火速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罗文接过信,没有问:“谁是加西亚?”“他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才能找到他?”“为什么非要我去?”“别人不能去吗?”而是历尽磨难、出生入死,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1,(24):11-11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我想,“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一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从“现在时”出发对“将来时”的一种叩问,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叩问。  相似文献   

13.
自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国理论界发表了大量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引起了不少争论。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之一的《共产党宣言》中,有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呢?这个问题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我近来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真正原创型的文化创新,需要有古希腊哲学家从一滴水中发现世界的本源,或从把火中追究到事物背后那个本质的东西的那种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仰望天空,激起对神秘之天穷究的热情。战国时屈原作《天问》,追究灭是什么?天有几重?灭之上是什么?天的形状是什么?天安放存那里?以及天的颜色等等,唐柳宗元作《天对》,对屈原的《天问》作出回应的解释,直到南宋陆九渊少年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遂深思至忘寝食”。这种“思而弗得,弗措也”的术追究到底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原创精神。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创新,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5.
国债·金融意识·国债市场本刊记者国债:熟悉的“陌生人”今年,国家将发行1000亿国库券。国债,似乎谁都知道,但有多少人能说清它是什么?为什么要发行?它给国家带来什么?它给百姓带来什么?国债市场形势如何?本刊记者采写的这组专题报道,将尽我们所知,逐一细...  相似文献   

16.
当“划新”成为决定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中国科技界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为了“创新”,清理或重建创新的“外部环境”,一点也不比创新本身更简单和容易。科技评价体系就是这样的“外部环境”。什么是创新?判定一项科技工作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水平怎样?根据是什么?对于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来说,“面向经济主战场”后,市场应该是它们的“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事情可要复杂得多。因此,有关评价体系的问题,在基础研究领域就显得特别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枢神经”也一点不为过。正如有的专家所言,它…  相似文献   

17.
话说民主     
杨心恒 《民主》2008,(4):8-9
前不久,《今晚报》上有篇文章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我赞成。但是民主这个好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人们并没有去深究。报载2007年6月下旬,马歇尔论坛在德国召开.由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张维为研究员主讲中国崛起。演讲完了.一位欧洲学者(请注意,是学者,而不是记者)问:“你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张反问:“你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学者回答:“很简单,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针对当时欧洲高等教育中盛行的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的功利主义潮流,提出了“自由教育观”。而综观“自由教育观”,它其实是从教育改革中的“‘现代’与‘古典”’、“工具与价值”、“创新和继承”三对双边关系出发,回答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学应教授什么知识?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纽曼的答案是经典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今天中国教育界不仅拥有众多回应者,还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亦权 《党政论坛》2009,(16):42-43
孙科长写了一个“众”字,问小张和小李:“它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金子与人才     
大师问弟子:“在金矿里,看到最多的是什么?”金子。”弟子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