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2.
张益超 《学理论》2013,(11):41-42
价值观是作为人获得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内在修养后所产生出的一种外在的、能够由其他人所认知其本人修养结果的一种体现。孟子"知言养气"的逻辑结构,应是知言先,养气后;先知言,再养气。养气以知言为基础,并一定程度体现出知言。"知言",是为了我们营造更好的思想空间,是内在修养的基础,而"养气"则是对于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研究孟子的知言养气学说,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的言论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管理者正了,你才有资格有权利去要求别人。如果自己德行败坏,无德无行,你就是命令别人,别人也不会听你的,即使勉强按照你的意思做了,内心也不会信服你。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身正令行。修其心、治其身,然后才能为政于天下。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08,(2):58-58
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战略问题是其国家形象。该国在短期内不太可能遭到侵略。从根本上看,该国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和应对“台独”威胁等)也都与中国的国家形象相关。战术问题(如中国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质量、别国是否愿意提供技术和教育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扩张)都以国家形象为基础。中国的对外形象和自我形象甚至关系到领导人能否实现保持国内稳定的愿望,别国怎样看待中国以及这种看法折射的潜在现实将决定中国发展和改革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阮直 《党政论坛》2011,(20):22-22
“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国粹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一定会、一定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谈到中国的和平崛起,谈到世界上大国的历史,自然会想到古代的中国。古代中国究竟算不算大国,如果算,究竟有多大?这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进行比较的前提。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存在不少误解。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要以形式多样和文化对话等多种途径促进文化走出去。推进文化走出去,不仅应展示文化的硬实力,更需要彰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走出去要为解决人类困惑、构建和谐世界给力,还应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康继文 《民主》2010,(11):55-56
"村官"是党和政府形象在农村最直接的代言人。"村官"的思想观念、致富能力、管理水平,对一个村能否发展、能否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古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 ,也十分重视对于为政者本身的道德要求 ,并把“德治”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理想。这一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的时候 ,无不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水准尤其是各级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古代…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强国”的“强”,旨在“强”之逻辑推理先破后立的“破”。“破”所表达的思想,重在破除不合时宜的功利浮躁;“破”表达的意义,旨在破局精神状态的僵化机械;“破”表达的价值,意在破陋低俗庸俗媚俗的流俗风气。“文化强国”的“强”,还在于“强”之意志带来的“发”。“发”的功能,体现的是文明风气的生发;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和”取和偕、和睦、祥和、和平之意,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取融合、结合、联合、合作之意,指不同性质间各要素的融通。“和合”联用,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多种并存的、矛盾的,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冲突、融合、协调、结合、统一,以及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结构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于旭明 《党政论坛》2009,(24):26-26
建国已60年的今天,中国需要真正源自本土并适应本土的观念,因此一场新的解放思想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中国人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模式——这是“北京共识”首倡者、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作出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说的就是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作为当代中国重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责任与担当,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基础。价值表达力、目标说服力、协同合作力是"中国方案"影响力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源于"中国方案"的理论特质、发展指向与实践特征。在提升"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过程中,其所代表的中国主流价值取向、中国国家立场也将彰显出更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多的国际共识与力量。  相似文献   

15.
麻雪丹 《党政论坛》2010,(18):11-11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因不堪“耻”而跳崖自尽了;动荡日本政局的毒大米事件中的米老板中川昭一,因受不了良心折磨自杀了;俄罗斯奥伦堡州中学教学楼楼梯坍塌导致五名学生罹难,副校长在万股自责之下引绳自尽了。这些生命的消失,让“耻感文化”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真正原创型的文化创新,需要有古希腊哲学家从一滴水中发现世界的本源,或从把火中追究到事物背后那个本质的东西的那种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仰望天空,激起对神秘之天穷究的热情。战国时屈原作《天问》,追究灭是什么?天有几重?灭之上是什么?天的形状是什么?天安放存那里?以及天的颜色等等,唐柳宗元作《天对》,对屈原的《天问》作出回应的解释,直到南宋陆九渊少年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遂深思至忘寝食”。这种“思而弗得,弗措也”的术追究到底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原创精神。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创新,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就不会产生文化交流的势差,也就难以产生文化交流。但这种文化势差,不应该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应该影响文化的"正义"交流。论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认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呼唤着中西文化的"正义"交流,提出在正确认识自我、加强中国文化内在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正义"交流。  相似文献   

18.
刘锋 《民主》2011,(7):47-49
近些年来,“走出去”成了各行各业十分热衷的一个关键词,几乎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问候语,乃至誓言。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是一个不断升温的热词。政府与相关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不少平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财力和人力,自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杨露 《理论导刊》2024,(3):67-73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根本而广泛力量的变革下成为“数字青年”,而他们的道德建设深度关乎数字中国建设。区别于以往的青年群体,“数字青年”有着显著时代印记的不同生存画像,具体表征为认知方式过度注意、社会交往圈群聚合、实践活动时空规则新构,而这些更是为他们道德发展创设了新环境。然而,在“数字青年”的生活图景中却又存在着信息过度注意模糊道德认知、圈群价值取向误导道德判断、实践活动新时空规则滋生道德失范等道德隐忧。为此,应从提升个体数字素养、强化平台治理、加强数字空间法治实践方面共同发力,在纾解“数字青年”道德隐忧中推动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军才 《民主》2013,(4):56-58
行“善”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说明“善”字在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中的重要意义。“善”是一个会意字,从言从羊。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