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只够支撑50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指出,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量正在减少。据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量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够支撑约50天左右,远低于2007年同期  相似文献   

2.
《理论视野》2008,(5):64-64
《新京报》5月10日刊载罗建法文章指出,近来,世界性粮食危机愈演愈烈,据权威机构预测,目前全球储粮仅够维持57天。作者认为,此次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  相似文献   

3.
程国强 《党政论坛》2011,(22):43-43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粮食安全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生物能源大规模消耗粮食,是当前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主因。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食糖、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以来全球粮食过剩局面。据统计,近5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占7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一、陕西粮食市场的现状分析目前,陕西粮食市场的基本特点:1-从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看,总量基本平衡。从需求方面看,陕西省现有人口3570万,其中农业人口2803万;现有粮食加工企业3449个,其中国有企业156个;再加上种籽用粮、饲料用粮以及其他用粮,陕西省每年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大约在115亿公斤左右。而丰年供略大于求,从供给方面看,以近几年为例,1994、1995两年陕西遇到大旱灾,粮食总产量每年不足100亿公斤,市场缺口每年达10多亿公斤;1993年和1996年基本上风调雨顺,粮食总产量分别达12…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增五丰来之不易,也来得及时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灾害频发和生物质能开发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自2006年以来,终于在全球发生了一场至今未息的粮食危机。面对全球粮情和我国国情,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粮食增产,连续五年夏粮丰收,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四增五丰,并于2007年重登10000亿斤台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夺得粮食连续  相似文献   

6.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粮食安全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物能源大规模消耗粮食,是当前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主因。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食糖、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以来全球粮食过剩局面。据统计,近5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  相似文献   

7.
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夏粮丰收巳成定局,全年的农业和农民增收形势如何,是上下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国家高度重视“三农”,2005年农业、农村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有四大因素制约农民增收,值得注意。首先是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从图际看,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粮食已由长期短缺变成产销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态势;粮食内部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优质品种相对不足,低质粮食销售不畅,库存积压日趋严重,给国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粮食顺价销售造成极大困难,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和保护种粮食农民的长远利益。由此,国务院决定粮食从2000年新粮上市起,将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春小麦和南方早籼稻、江南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这是国家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把粮食品种、质量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新尝…  相似文献   

9.
谢扬 《瞭望》2000,(48)
在以往单纯追求数量增长或以 解决温饱为中心的农业发展 模式下,我国形成了固有的“粮食安全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一观念有必要进行新的反思。 1996年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问题首脑会议”指出,粮食安全除了原有的解决饥饿内涵外,还包括食品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维护民族文化等新的概念。具体讲,这样的阐释来源于以下两个判断:一是从数量上看,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有8亿人口不得温饱,二是约有1/4的人口食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旧中国粮荒从根本上缘自“人祸” 近代以来,中国由于人口压力及落…  相似文献   

10.
朱玫 《瞭望》1996,(48)
由于人类对粮食有着特殊的需求,世界粮食供需平衡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可以说,粮食与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 近几年,全球粮食发展很不稳定,尤其是近两年中,世界粮食贸易市场的价格升高了一倍。分析成因,国际众多学者认为,一是全球性粮食生产增长幅度低于人口净增长对粮食需求的自然增长,也就是说,粮食生产量的增长幅度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而人口增长依然呈刚性的走势,粮食总供需出现不平衡,粮食库存量减少到安全线以下;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粮食产业发展都不同程度的低于工业化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因而,这些国家在逐年增加粮食的进口;三是全球农业生产环境趋于恶化,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度与强度与日俱增,致使全球粮食生产量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一、加强农业建设,增产粮食,调整结构(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产粮食198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98亿斤.2000年全省人口将达到3700万以上,要求人均占有量达到800斤,则总产量必须达到300亿斤左右.为了尽快增产粮食.首先要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目前的6000万亩的水平上.在这个前提下,应使粮食亩产由目前  相似文献   

12.
黄蕙 《瞭望》2003,(44)
目前粮价上涨是一种正常复归。近几年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变化,近中期内我国不会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短缺。但今后几年粮食政策应由过去几年适当控制粮食产量转向促进粮食产量的合理回升,以保持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3.
众石 《党政论坛》2012,(12):54-55
美国《时代周刊》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将年度人物的殊荣给了中国农民工,称赞他们勤劳坚忍,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同时也是对中国经济全球角色的承认。而今天,他们似乎在抱怨同样的一群人夺走了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9,(52)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谷树忠研究员认为:资源短缺现象遍及全球范围。资源短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资源地质丰度的有限性、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持续性,是导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由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共同决定,资源短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资源短缺较多地表现为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木材短缺及粮食短缺。其中,能源和木材可以替代,粮食通过提高生产率可得以缓解。唯水资源短缺历时长、范围广、影响深。目前所呈现出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势必将科技与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置…  相似文献   

15.
在90年代的钟声敲响的前几天,国家统计局传来消息:预计198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074.5亿公斤,达到了历史最高年份1984年的水平。 农业部权威人士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自1985年以来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去年粮食丰收是近几年来一次较大幅度的回升。一些专家评论说,中国粮食生产正在出现新的转机。 农业升温的新起点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321亿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4073亿公斤,创了历史纪录。6年中平均每年增产150亿公斤。但在1984年后,由于对粮食生产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忽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处于金融风暴中心的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的程度也不断深化和加重,我国外向型经济遭受到明显的外部冲击,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四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八千亿斤大关,人均占有粮食八百斤。我国粮食的供求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转折。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许多地方发生了“卖粮难”、“储粮难”、“运粮难”的现象,国家财政补贴也越来越大。一九八三年,全国粮食可供量同需求量相抵后还盈余三百亿斤;一九八四年仍盈余几百亿斤。据专家们预测,按照目前粮食增产的趋势发展下去,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八十年代的后几年,粮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范围内粮食价格持续走高,不少国家政府已经实施或考虑出台价格控制措施。即便如此,粮价短期内仍无望回落,粮食短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如何保证粮食供给、控制粮价将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市场大米紧缺、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中央再出调控政策在全球粮价屡创新高、粮食库存连创新低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一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显示了中国政府在粮食供给方面的深刻自信。这源自2003年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0,(4):47-48
<正>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这一天也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诞辰,每年的4月2日,他都会在全球无数小朋友的阅读中重生。1967年4月2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