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批示"我们并不陌生,领导"多次批示"经常见诸报端。但效果如何呢?用一句时髦的语式表达就是:问题多多。"多次批示",表面上看起来,是领导者对所批示问题的重视。而实际上,则是对所批示问  相似文献   

2.
汪代华 《民主》2009,(8):51-51
“明明是该办的事不办,把群众的意见当作耳旁风;等到问题反映上来,领导发火了、批示了便立马解决。这不行,要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当作最好的‘批示’。否则,我就会对这样的干部作出批示:目无群众,必须下课!”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一次怒斥,掷地有声,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东山涛 《党政论坛》2011,(22):38-39
两次批示为蛇口开发区“解套” 第一次批示发生在1980年7月。这是针对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四分钱奖励”制度所做出的批示。  相似文献   

4.
王涛 《党政论坛》2010,(21):60-60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表面上没有生病迹象,实际上已经潜伏着生病隐患。当前在抓工作落实上也存在这样一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益不大的现象,我称之为“亚落实”。  相似文献   

5.
赵家鹏 《党政论坛》2013,(12):56-56
一份来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批示,在中国掀起一股“厉行节约、杜绝浪费”风潮。批示是在一份新华社“内参”上作出的,内容是“坚决杜绝公款浪费”。  相似文献   

6.
崔光宝 《党政论坛》2011,(10):52-53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萑穗抹。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阮兴文 《学理论》2009,(6):79-82
近年来,“等待批示执法症”已成为部分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易患的常见病①。“等待批示执法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中、在上下级执政者和执法者以及普通民众之间出现的一种新生“病态依法执政”形态。与民争利和约束制度机制的缺失等是导致问题的主要症结。创新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是医治“等待批示执法症”的有效良方。  相似文献   

8.
邹海伟 《民主》2008,(4):25-26
不久前,民进上海市委会承接的市政协调研课题《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上海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研究》的报告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俞正声同志在批示中要求市有关领导和部门:“请重视此报告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深 《党政论坛》2009,(4):50-50
我国有句俗话:“穷在街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解放前,这几乎是社会常态,大多数人见怪不怪。因为生活中确是如此,有钱有权有势者,“朋友”多,“亲戚”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会拐弯抹角地套上关系,认个什么亲。而贫穷人家,寒酸穷苦,躲之不及,哪里还有人来认亲?  相似文献   

10.
雷强 《理论探讨》2006,(5):114-116
领导者成长和能力建设是当代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外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从挖掘传统文化和揭示历史智慧的角度出发,从西方管理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领导者的职业发展过程。通过对《易经》尤其是乾卦的研究,考虑成功完成领导职业生涯所需要的能力、所要承担的角色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把领导职业生涯分为“潜龙勿用”、“现龙在田”、“惕龙乾乾”、“跃龙或然”、“飞龙在天”和“亢龙有悔”六个阶段,建立了领导职业生涯“六龙”模型。  相似文献   

11.
读书阅世     
李飞跃 《党政论坛》2011,(22):18-18
人生的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必修课。 十来岁,我们阅读的是童话和传说,关注的问题是“善”与“恶”。那时候的镜像里,世界就像日月的运转一样,昼夜分明。现在回想起来,对人物印象的第一个判断常常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事还是坏事?”对周围的人物如是观,对影视文学中的人物如是观,对自己亦如是观。  相似文献   

12.
“中山学”性质、任务及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栋 《团结》2009,(5):56-59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入侵古老中国最激剧的时代。面临随之而来的西潮冲击.中国实际上已“由文变野”.处于世界的边缘,任人宰割和侵占。许多知识分子都在思考并试图求解一个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当他们仍背负着“学”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做官”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做到“官路”畅通、一帆风顺,“常提醒”才是上策。这就要求多给自己敲敲“小木鱼”、打打“预防针”、下下“毛毛雨”。只要多“留神”,就能少栽跟头、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4.
苏洁  周春华 《党政论坛》2011,(20):38-39
“第一印象”是领导者“媒体形象”定位的前提,而服饰则是决定其“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发现,古今中外的著名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自身“穿着形象”的策划,甚至有很多国家政要将此看作与他们的政治观点同等重要。在不同的场合,他们的服饰也会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要么在外交场合西装革履,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之问”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雁飞  王庆玲 《学理论》2010,(24):254-255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出了中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切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重任,面对“钱学森之问”必须深刻反思,进一步增强深化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张慧玉 《党政论坛》2009,(23):33-35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执政后,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与中、韩领导人接触时多次提及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日本官方也首次表示,“通过不断融合,在未来10到15年的时间里,我们可能可以实现这一梦想。”日本高调宣示的“东亚共同体”有无新意?用意何在?如此应对?这些问题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胡昌方 《民主》2011,(3):55-56
当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严肃指出:“每天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件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有鉴于此,有人诙谐地作了一副对联。上联:“上发文,下发文,层层发文,发长文;”下联:“今开会,明开会,天天开会,开长会。”横批:“谁去落实?”  相似文献   

18.
苏洁  周春华 《党政论坛》2010,(22):39-39
领导者犹如战场上的将军,既是激励下属的核心人物,也是决定事业胜败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职务,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在这些综合素质中,口才艺术是重中之重。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认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  相似文献   

19.
陈建 《党政论坛》2010,(13):23-25
关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可以分为规范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两种研究取向,操作性研究带有更强的问题导向和实证取向。从操作性研究的角度而言,“公共利益”本质上只是诸多利益形态中的一种,和私人利益相比并不具有天然和绝对的优先性。建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和谐均衡关系,要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谁来界定“公共利益”?二、界定“公共利益”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刘畅 《学理论》2009,(17):208-210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近义字词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汉语由古代到现代的双音化演变趋势让我们时常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双音节的“词”上。本文则主要针对现代汉语的“明”和“亮”二字的异同做一些探讨,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的对照上加以阐释,为对外汉语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