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一年来美国媒体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威胁论"不再是主流意见,代之而来的是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讨论。不过,这并不是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日益融入世界,对世界的影响增大,让"威胁论"没有了市场。  相似文献   

2.
“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是关系国际交往的重大议题,如何破解其“国强必霸”的逻辑本质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威胁论”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自我”“他者”“世界”三重向度实现了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新时代,坚持和平发展与保障国家安全相统一,促进一元性主导与复合型战略相协调,推进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与人类文明经验相结合,是破解“中国威胁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意义的深度彰显。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0,(18):37-37
西方媒体最近一波“中国威胁论”的浪潮刚刚滚过,现在正是一个反思沉淀的好时机。该热点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7月份在河内东盟地区论坛上的一番言论——其中提到美国将要插手对南海争端进行斡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把美国这一行为视作干涉内政,  相似文献   

4.
张健雄 《党政论坛》2008,(24):31-31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有新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有新的变化。一是在地域上从美国延伸到欧洲,在内容上从“军事威胁”扩大到“经济威胁”和“模式威胁”。  相似文献   

5.
“和平崛起”这个词语一度在中国媒体上爆热之后,似乎有些冷却下来,甚至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谓“争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崛起”这个词,一些人提出质疑,认为如果中国自己大讲崛起有悖韬光养晦精神,容易为“中国威胁论”提供炮弹;二是对“和平”这个词,一些人  相似文献   

6.
永远掩盖不了真相———对印度国防部长的谎言世界人民说不唐天日从5月中旬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后,到最近印度议会有关预算的辩论,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多次公开跳出来制造“中国威胁论”,先是一再耸人听闻地散布“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后又无中生有地诬蔑“中国侵...  相似文献   

7.
邱雨  吴波 《理论导刊》2024,(3):101-109
美国等西方国家鼓吹和散播的“中国技术威胁论”,立基于西方进攻性技术民族主义和“修昔底德陷阱”的观念基础。“中国技术威胁论”表现样态复杂多样,集中表现为中国技术“偷窃论”“间谍论”“霸主论”“数字威权论”“武器研发威胁论”五种类型。“中国技术威胁论”是遏制中国发展的“中国威胁论”新变种,是资本主义国家转移治理危机民众视线进而维护治理优势幻象的新伎俩,是塑造中国负面形象进而恶化中国对外交往环境、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内认同的新手段。有效应对“中国技术威胁论”需从话语与实践双重维度展开,一方面要遵循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内涵性与大众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生产出有效的应对话语;另一方面要实现“技术威胁”恐惧的逆向转化,推进信任传播与好感传播,发挥技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军费增长有多方面的客观正当原因,散布“中国威胁论”者心术不正最近10来年,我国的军费预算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有些国家的防务部门以及智库界的一些人以此制造“中国军事威胁论”,散布说中国的军费开支“超出了正常的安全需要”,有对外实行“军事扩张”的“战略企图”。对这类嚷嚷声,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中国是个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9.
所谓“中国很快就要赶超美国”的论调,实际上是新时期的一颗糖衣炮弹,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因为,中国同前赶超美国的条件远不充分,我们应警惕被捧杀。  相似文献   

10.
袁元 《瞭望》2005,(37)
对外交流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把握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懂得中外文化的差异。面对“中国威胁论”,国人应该心态平和,用文化和价值观来向心存疑虑的外部世界解释中国和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晓理 《瞭望》2002,(50)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甚嚣尘上,不知始作俑者来自何方,反正随声附和者越来越多。“世界工厂”使一些人为之自豪、激动,也使另一些人由此得出“中国威胁论”的推理。正所谓见仁见智。姑且不论“世界工厂”的概念本身就语焉不详,而盲目地使用这一说法,很容易使人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脱离实际。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责任论”:挑战还是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中国的国际责任应当从这个角色定位出发来认定在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用“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来定位中美关系后,“中国责任论”在国际舞台上悄然兴起,并逐渐取代“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成为国际社会针对中国的主流话语。此后在多种国际场合,要求中国承担“责任”的声音频繁响起。“责任论”对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来说,是挑战还  相似文献   

13.
“和平崛起”纲举目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正在欧洲和非洲访问的胡锦涛与前期出访美国等地的温家宝等中国领导人,都阐述过这一庄重承诺。“和平崛起”新论一出,国际评论纷呈,赞誉者众,非议者寡。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公认。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一些角落几度翻  相似文献   

14.
不少印度人对眼中的中国形象,充满成见。首先,真心忧虑印度入侵中国的中国人极少,衷心相信中国威胁论的印度人(特别在精英阶层当中)极多。毕竟印度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一样,近年也有发酵趋势,虽然今天已没有人民党执政时的由上而下,但“印度也要崛起”依然是印度精英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5.
3月初,春意初露的北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两会”。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之际,今年的中国“两会”受到海内外媒体的格外关注。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两会”所确定的大政方针,将事关中国经济能否在今年实现8%左右的增长目标,而对世界而言,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09,(18):47-47
一般而言,有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舆论存在四种基本论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责任论。四种论调既是不同时期中国实力发展的反映,也是西方舆论对华心态变化的折射。但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又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既不能用传统的中国威胁论来解释,也不完全是中国责任论,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是中国影响论。  相似文献   

17.
杨慧娟 《学理论》2009,(4):156-157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及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但在国际社会中,“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热点问题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仍有广泛的市场,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并不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前发展面临“有限宽松”的外部环境,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美国副总统切尼日前在访问澳大利亚的行程中,再次称对中国的“军事扩张”表示担心,称“中国的做法与其声称的‘和平崛起’目标不符”。与此同时,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也对中国军费增长妄加评论,竟危言耸听称日本将“沦为中国一省”。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9.
继90年代初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的火炮制出“中国威胁论”之后,最近又出笼了另一种奇谈怪论,即所谓“中国无足轻重论”。该论调的始作确者,是西方有名的保守派国际问题学者、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西格尔。西格尔不时抛出极端观点攻击中国。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外交》杂志9一10月号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重要吗郊的长篇文章,妄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充其量也是个“小角色”,在军事上是个“二流国家”,政治上的影响和权威显然“微不足道”。一言以蔽之,“中国是多么地无足轻重”。西格尔的文章,从材料的选择;到结论的导向,通篇贯2穿着一…  相似文献   

20.
方知 《瞭望》1996,(Z1)
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一些人竭力制造和传播“中国威胁论”,企图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征程中散布阴云。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徐信,请他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徐信上将1937年加入八路军,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四、五、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外事委员会委员,长期主持人民解放军的对外交流工作,对国际战略问题有很深的研究。 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威胁论”的由来。 1992年8月17日,联合国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