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行政体制、分税制改革、宏观调控、财政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地方财政健康运行的体制、政策因素,并提出促进我国地方财政健康运行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债务本质上是地方政府收支逆差问题,其基本特点是地方政府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收支差距的扩大,导致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从而产生了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而引发的政府公信力危机。地方政府债务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分权体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处于不断的调适与改革之中。然而,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却仍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其主要表现为向上的相对自主性不够和向下的权力过大,并引发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由此在财政体制的改革中,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财政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对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能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也要"还利于民",减轻公民的财税负担,促进公民力量和市民社会的壮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4.
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现行财政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地方,文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税制,加快费改税,改革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推进财政法制建设,适度举债,防范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5.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实行统收统支,中央集中过多,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不够。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各项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财...  相似文献   

6.
治理土地财政:一个公共经济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在特殊转型时期受财政分权、地方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实施的维护自身利益格局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产生多方面深远影响。本文在运用公共经济理论阐释土地财政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公共经济框架:优化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政府间事权财力再平衡;壮大地方公共收入体系;推进公共预算改革;建设公共经济治理型政府等。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土地财政泥淖,实现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在全国迅速蔓延,并且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显著提高,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关注,对于土地财政褒贬不一,特别是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本文拟从土地财政的历史性演变分析入手,探讨现阶段土地财政的背景和不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借鉴国外土地财政运作的成功经验,寻求促进我国土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钱津 《理论前沿》2001,(9):11-13
当前 ,如何管理地方财政拥有的资产 ,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财政体制的改革在预算收支、税收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只是在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方面还没有理清思路。所以 ,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探讨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地方财政管理资产的基本体制模式1998年 ,国务院进行机构调整 ,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归并于财政部 ,于是 ,自上至下 ,资产管理又恢复了财政管理的体制。从实际情况看 ,全国各地的地方财政在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分为三类 :其一 ,仍保留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局建制 ,仍依靠原建制进行管理。虽然国家国有…  相似文献   

9.
“九五”期间厦门市财政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为“十五”财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期间财政应进一步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大财政体制特别是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力度,调整市对区财政体制,促进农村“两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方财政赤字的视角,研究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的内在作用逻辑,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地方财政赤字激励了地方政府在利益觉醒后利用预算制度缺口,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进而驱动地方政府实施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来实现财政增收的政策目标。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对土地财政的正向驱动作用。土地财政的治理从深化分税制改革、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变革土地财政形成机制、完善行政绩效考核体制、加强预算监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起点是政府间财权与责任的划分,自分税制改革以来,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缺乏明晰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地方财政往往寅吃卯粮,削弱了地方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进行收入再分配、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重要手段,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应以横向转移支付为切入点,围绕政府间财权与责任一一对应的原则,建立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框架横向转移支付为辅助的转移支付体系规范地方财政建设,进而推动科学财政管理体制与现代财政法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县乡财政形势严峻,收支矛盾尖锐、债务负担沉重、虚收与财政风险等问题十分突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根本在于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内在动力是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收入监管力度,完善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快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县乡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相似文献   

13.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发挥省级政府的区域财力调节作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省管县财政体制为县财政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浅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十五”时期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运行模式的具体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旧的财政体制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财政困境及其排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职能转变是决定公共财政活动的根本前提,公共财政是政府职能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因此,从公共财政与政府职能的内在关联性出发来反思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可能路径无疑是个有益的尝试。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地方公共财政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混乱这三大财政“瓶颈”成为制约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以此来加快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财政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公共财政已成为未来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公共财政在我国的确立使得地方公共财政的建立也成为一种必要。地方政府要重视财政法规建设,以财政法规促进和保证地方公共财政的建立,强化财政监督和防范财政风险,建立并完善财政监督体系,掌握经济运行动态,经常分析风险因素情况,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三位一体"地规范了政府企业、中央地方、公权公民关系,我国财政体制由行政性分权转为经济性分权。完整、准确地理解分税制必须澄清分税制的逻辑起点、政府事权范围对政府收入规模起着大前提作用、事权划分是深化分税制改革中制度设计和全程优化的始发基础环节、广义税基的收入划分的税种属性与特点、收入与支出二者在政府间划分遵循的不同原则、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和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等要点的认识。健全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应是在明确政府改革中职能转变、合理定位的前提下,建立内洽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权与财权相顺应,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8.
1996年,为了落实新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我国各地方陆续于上世纪末期与本世纪初期出台了本行政区域内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性法规。为了全面贯彻2015年修正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各地方陆续开始对本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法规进行了新一轮调整。这一次的地方立法调整反映了各地方积聚已久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需求,也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行政执法体制提出了改革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实行分税制,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现行的财政分配体制,其基本框架是在1984年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这种体制对于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仍然明显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以来,全省财政部门以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规范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财政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结束了财政收入低速徘徊的局面,实现了稳定增长。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