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频监控系统的侦查应用一直受到侦查部门重视,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热点,但对视频人像的辨认路径探讨并不充分。通过全面回顾视频人像的利用路径,提出视频人像辨认的重要性,继而提出视频人像辨认应具备的客观条件、主体条件和主观条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视频人像的清晰化处理现状,之后对于视频人像辨认范围的确定进行重点探讨。根据视频人像辨认范围的不同,分别对在警方内部开展辨认、根据视频中目标对象的籍贯范围、职业范围、活动范围进行有限范围内的辨认,以及无限范围辨认的方式与风险作出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侦查辨认是侦查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侦查取证方法,2012年刑诉法修改将辨认笔录单列为一种证据.现行立法关于侦查辨认仅有一些原则性规定,诸多辨认规则尚未确立,多个辨认对象条件下进行辨认是其中之一.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在多个辨认对象条件下如何组成辨认队列,以及哪一种队列呈现方法更有利于辨认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结果表明,将...  相似文献   

3.
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的因素包括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侦查人员对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因素的认知程度与辨认过程的组织、辨认结果运用紧密相关。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对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的相关因素缺乏必要的认知,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减少错误辨认的发生和对错误辨认结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一、序言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全国公安系统的派出所都装上了微机。那么如何发挥和使用好各派出所的微机,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们在全分局各派出所微机上增加传真功能,使各派出所花几百元钱用上传真机。二、在微机上开通传真功能的可行性传真机目前在国内正得到广...  相似文献   

5.
信心对目击证人辨认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证人心理的角度对证人辨认有效性进行研究。影响人们对证人辨认结果采用的关键因素是证人对辨认结果的自信程度。证人辨认主持人、证人辨认程序、证人自身的状况会影响证人辨认的自信心。建议从建立规范的证人辨认现场、选择合适的辨认主持人、严格证人辨认程序等几个方面,完善证人辨认机制。  相似文献   

6.
辨认,是刑事侦查运用非常广泛的一项侦查策略。其适用对象,大体可以区分为人身辨认、物证辨认、尸体辨认和犯罪现场辨认四种。在这四种辨认中,由于人身辨认的结论具有直接用于认定罪犯或排除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意义,所以,从理论上对人身辨认进行探讨,弄清人身辨认的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人身辨认,就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辨认人利用先前感知过的被寻找人给自己留下的记忆痕迹,同被辨认人或其反映形象进行比较鉴别,以确定被辨认人与被寻找人是否同一的侦查活动。在刑侦理论中,依据辨认客体的不同,人身辨认可以区分为外貌辨认和语言辨  相似文献   

7.
实证考察发现,法律规范的原则性与侦查实践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着规则不完善、侦查人员认识不足、实施条件把握不严、见证人流于形式等因素。通过比较相对完备的英国刑事辨认制度在启动、分类、具体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为完善我国刑事辨认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辨认论     
辨认具有侦查措施的法律属性。辨认以收集证据、查明案情为目的。辨认以不同的标准可以科学地分为多种类型。辨认的科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反映性原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原理。辨认的过程,是消除辨认人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天的信息增加过程,是辨认人对辨认目标的决策过程。辨认的心理学本质是再认。再认的准确性决定于辨认对案件相关物的感知、识记程度等多种因素。辨认应严格依照辨认的科学规则进行。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对目击辨认中辨认反应时间这一因素进行了研究,共征集被试60名(男、女各30人),采用模拟犯罪事件的实验研究方法,每一名被试分别对男、女犯罪嫌疑人各辨认一次,共发生120次辨认,结果发现:(1)目击辨认准确率较低;(2)正确辨认反应时间与错误辨认反应时间有明显差异,正确辨认反应时间显著小于错误辨认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0.
冯姣 《公安学刊》2013,(6):57-61
错误的辨认是导致刑事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辨认错误而导致刑事错案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错误辨认———确定嫌疑人———刑讯逼供———定罪量刑。辨认可能导致的刑事错案的原因主要有反应时间的影响、记忆的影响、案发时环境的影响、侦查人员的不当行为以及辨认者的认知水平的影响。建立科学的辨认规则需要确立对辨认笔录的排除规则、邀请专家对辨认的可靠性进行鉴定以及在进行证据裁判时的原子主义进路与整体主义进路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的辨认规则的目标在于减少侦查人员的影响、减少辨认者的压力以及提高辨认结果的可靠程度。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对照片的辨认、不知情的侦查人员的主持、律师在场权的保障、辨认时间过长时赋予辨认结果更小的证明力、全程录音录像以及侦查人员对辨认结果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06,(4):46-46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28岁短暂的生命在朝鲜画上了句号.牺牲时他的尸体已经无法辨认,人们只能从一只烧剩的苏联手表表壳认出他的忠骨--这只表是他出国前夕岳母送给他的纪念物 。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之下进行。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为了消除辨认过程中执行人员对辨认人的暗示性影响,应由侦查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主持辨认过程。英、美等国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确立了辨认中的双盲规则,较好地保证了辨认结果的准确性。中国的辨认制度应当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根据,修改由侦查人员主持辨认程序的规定,确立辨认程序中的双盲规则。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刑事诉讼法将辨认笔录规制为法定证据类型,但随着庭审实质化情境下直接言词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与适用,庭审对证据能力的审查日趋强化。以记载言词表达为基础的辨认笔录不仅辨认机制存在内在缺陷,而且笔录制取严重违法违规现象频发拷问着笔录证据能力的合法性根基,辨认笔录不得不面临潜在的证据能力危机。化解辨认笔录面临的证据能力危机的关键在于全面梳理证据能力危机的实践诱因、探究深层的危机根源、建构起统一的辨认笔录制取与审查应用标准、完善混杂辨认与辨认见证机制、确立辨认全程录音录像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刑事辨认作为一项重要的侦查措施,具有引导侦查取证方向、物证书证的鉴真、证据关联性的确认以及作为证据链节形成证据链等四个方面的作用。虽然学界关于辨认的基本概念与规则已达成一致,但无论从立法还是在实践上,我国的刑事辨认制度都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辨认屡屡出现在错案之中,体现了辨认的局限。因此。要采取将刑事辨认纳入刑事诉讼法、制定和完善辨认规则以及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加强对辨认的控制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其规范辨认行为,提高辨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公开辨认程序人权保障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辨认是在犯罪嫌疑人知晓指认活动正在进行的情况下进行的辨认。我国公开辨认程序在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缺陷。我国应赋予嫌疑人知悉将被采取辨认的权利、要求律师在场权、自主决定队列中位置的权利、知悉辨认结果等权利,以维持控辨双方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6.
侦查辨认具有科学性和局限性,规范侦查辨认的程序,能维护侦查辨认笔录的证据效力。侦查辨认的启动应根据侦查所处的"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和"不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两个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侦查辨认的启动具有任意性;在"知道犯罪嫌疑人阶段"应提请侦查辨认。侦查辨认的时间和地点是证据审查的重点,应注意完善侦查辨认的相关手续。侦查辨认的组织者应为专门的非承办案件的侦查人员,并实施侦辨分离制度。建议侦查辨认采取排斥见证人的制度,并严格执行证据审查制度,以维护侦查辨认的公正合法。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程序的修改,呈现出明显的扩权基础上限权的指导思想。遗憾的是,立法虽然将辨认笔录增加为证据种类,但产生辨认结果的辨认行为在侦查一章中却难觅踪影,这显然既阻碍了辨认措施功能的充分实现,也不利于规范辨认这一侦查行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辨认的法律地位,完善辨认规则,细化辨认程序。  相似文献   

18.
侦查辨认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当前,我国侦查辨认措施还存疑许多.世界各国的刑事司法机关都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辨认制度,以确保辨认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结合本国国情,紧随司法改革进程,逐步补充完善侦查辨认规则,并增加侦查辨认形式,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明确侦查辨认措施的法定地位.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张某是我厂的一名职工,是完全没有辨认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其既没有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和其他亲属担负监护人,也没有关系密切的其他近亲属、朋友愿意担任监护人,只能由我厂担任监护人。前不久,张某突然发病时,将来我厂办事的沈某殴伤。沈某住院治疗半个月,花去医疗费约4000元,要求我厂赔偿损失。我厂认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根据民法通则第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人犯辨认照相的现状及实施人犯辨认照相标准化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人犯辨认照相标准化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