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开门接访以来,公安涉法上访案件的形势得到较大改观,但是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和减少公安涉法上访问题仍然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公安涉法上访结构、公安涉法上访的新特点、引发公安涉法上访的主要原因、公安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公安涉法上访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信访工作作为国家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是发扬民主、化解矛盾的“减压阀”和“调节器”,而且是体察民情、改进作风的“寒暑表”和“新视窗”。近年,涉法上访在上访事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笔者试就涉法上访的特点、原因、对策作些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涉法信访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武强县民政局始终把信访工作作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情民意的窗口,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各项制度,加大信访排解力度,基本做到无涉法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重复上访,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上访群众明白有不平和冤屈向谁诉,找谁办,又避免无序上访、糊涂告状?这是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缓解干群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大事情。 近期《法制日报》报道:河北省永年县信访局与司法局联合成立涉法信访案件接待室,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涉法案件,终于使一些上访群众明白了一个理儿:“信访不如‘信法’”、“上访跑到省市县,不如直接找法院”。接待室自成立以  相似文献   

5.
信访为何变成了上访 周志兴:我原来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信访局在我们单位对面,同事中很多人的家属就是信访局的。看着好像很边缘的部门,没想到现在权力这么大一请马教授先谈谈信访设立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信访变成了上访?马怀德:信访制度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设计的初衷是党和政府听取老百姓意见、了解社情民意。信访确实也发挥了这个作用,总要有老百姓说话的地方,要有对政府提意见的场所或者渠道。但是,信访条例实施近20年来发生了一定的变异,由信访变成了上访,由一种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变成了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特别是解决涉诉涉法争议的一个渠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变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中国老百姓遇有冤情、遇有难事的时候还是相信上级,相信党和政府,尤其相信中央,有一种朴素的“青天意识”、清官意识,所以愿意把这些矛盾纠纷递交到最高层。由所谓的“青天大老爷”加以解决。尤其是涉及一些政策性问题时,可能当地法院或者有关部门很难解决,老百姓就更愿意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所以上访主要原因是公众有这种需求,有这种愿望,也有这种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涉法上访形成的原因、反映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阐明检察机关建立预防和处理涉法上访工作机制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建立预防和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郁 《人民政坛》2010,(2):38-40
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重点涉法涉诉信访件转给法院、公安等司法机关处理,若遭遇司法机关的不积极作为,怎么办?莆田市人大常委会实践探索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将重点案件交由检察机关启动法律监督,并通过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再监督,将人大司法监督着力点"间接"地盯在那些重点涉法涉诉案件上,切实解决问题,维护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人大司法监督的有效作为。  相似文献   

8.
对涉法上访问题的调查及建立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殷勇 《公安研究》2004,(10):78-81
本文在对湖北省武汉市2003年以来发生的涉法上访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概括了当前涉法上访问题的主要特点,深入探究了其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微议录     
群众对我们的司法缺乏一种信任,觉得解决不了他的问题,认为通过上访,反而更能够得到符合他诉求的解决。这是过去的涉法涉诉信访暴露出的问题之一。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司法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公安信访工作法制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英 《公安学刊》2002,(6):137-13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公安机关受理的来信来访案件大量增加。在公安机关的信访工作中,“不法性”问题较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来信来访程序不合规范。二、信访处理缺乏透明度。三、访与被访人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要从六个方面来实现公安信访工作的法制化: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上访。二、坚持严格执法,依法处理信访案件。三、惩处违法上访,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四、创新运作机制,着力解决涉法信访。五、完善立法体系,健全信访法律法规。六、畅通监督渠道,提高依法行政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多方面问题,集中体现在公安行政执法人员有法不依;对公安行政执法程序认识不够,一些行为缺乏程序的约束,一些行为违反法律明确规定的程序,执法人员缺乏程序观念。就具体的公安行政执法内容来说,劳动教养已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其他某些涉及人身的强制措施存在合理性也值得怀疑。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对公安行政执法诸环节予以完善外,加强对公安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亦至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基层公安机关侦办轻伤害案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未能依法及时办理轻伤害案件,如办理轻伤害案件不及时、警力浪费大量、打击处理不力、导致大量信访案件产生等等。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调查取证工作不够重视、过度追求调解结案、公检法三机关沟通协调不力和伤情重复鉴定问题。因此,应当通过政府各部门全力参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快速及时调查处理、切实加强公检法的协调配合和对公安民警强化执法知识的培训等多种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渔船在毗邻朝韩海域进行越界捕捞活动成为了影响中朝、中韩海域安全稳定的焦点问题,也是困扰我边境管理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公安边防部门作为渔船民管理的主管部门,为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越界捕捞活动,应针对边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预防和制止越界捕捞行为,有力地维护毗邻朝韩海域的安全与稳定,促进毗邻朝韩海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努力,公安执法环境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着执法权威受到挑战、公安法规不协调和立法空白、干扰公安执法、社会服务性工作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对警察现象研究的不够深入、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维权制度尚需完善和社会群体心理失衡等诸原因造成。所以,应从强化警察学研究、完善公安法规、改革公安管理体制、健全民警维权组织、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应对执法环境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自公安机关开展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活动以来,治安系统各部门积极行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据统计,在群众的信访问题中,办理治安案件引发的信访问题占了公安机关信访案件的很大比例。因此,分析因办理治安案件引发信访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治安部门执法行为、加强办案指导、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社情民意调查手段中,居民安全感调查是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犯罪受害恐惧心理感受的调查研究工作。居民安全感调查有助于公安机关收集民意,使决策资源"从群众中来",打造服务型公安机关,更好地执行群众路线。目前在居民安全感调查中仍然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人才缺乏、经验不足和监控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安全感。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安机关应从人才培养、健全监控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极大地推进了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度 ,加快了人、财、物的流动和循环 ,而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城郊结合部地区由于多种原因逐步成为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和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而 ,构建城郊结合部治安防控体系是适应日益动态化、复杂化的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需要 ,是把握违法犯罪规律、贯彻“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方针的客观要求 ,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增强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机抽取我国10个公安微信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公安微信存在"在线服务"名不副实、公众参与互动效果不理想、个性化设置及信息定制欠缺。为此,公安微信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应注重提升"在线服务"功能、提升信息反馈效能、加强平台设计个性化水平、加强公安微信中使用帮助功能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提高民警公安群众工作能力的思考和讨论,缺乏一个更坚实的、更广阔的理论框架。在长期实践中,公安机关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民警个人特点的群众工作方法,并以民警名字为方法冠名。文章认为"能力"不等同于"方法",不能片面地将公安群众工作理解为方法问题,公安群众工作更是立场问题、感情问题,进而指出公安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党建学科、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工作理论,并参照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提出了公安群众工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警民冲突的种种表现,应当引起我们重视。当前,只有加强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规范各种非警务活动,才能够有效避免警民冲突,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从而推动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