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由于市场经济下人之价值观念的偏离及其社会控制的弱化 ,娱乐服务场所的色情活动呈蔓延发展态势 ,这极容易诱发社会治安问题 ,既污染社会环境 ,也造成一些家庭不睦。为此 ,必须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机制 ,积极预防控制。严厉查禁打击色情活动 ,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文化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文化是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在内的概念,具有文化性、公益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准确把握公共文化的基本特性,对于卓有成效地开展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形成了严密的性行为规范,触犯这些规范的行为构成性犯罪,和奸、强奸、居丧奸、禽兽行是性犯罪的基本顾炎武。对性犯罪的惩治受政治气候的影响,与刑律规定有出入。  相似文献   

4.
当前女性犯罪呈现数量上升、所占犯罪比例增加、初中及以下文化的流动人口为主,暴力犯罪、性犯罪、毒品犯罪突出等特征。影响女性犯罪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传统道德观念弱化、自身素质较低等。抑制女性犯罪,需要加强对女性的道德、法律等教育,切实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加大“黄、赌、毒”的根治力度。  相似文献   

5.
邵玲 《工会论坛》2008,14(5):74-75
很多学者对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持反对态度,认为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会使文化本身丧失原有的内涵,文化的真实性将被弱化;实际上,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对对旅游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要实现持续发展,在开发时必须强调异质性、文化性、乡土性、参与性等。  相似文献   

6.
论黄色文化与青少年性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黄色文化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引起了青少年性犯罪案的上升.从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对黄色文化传播媒体对青少年性犯罪发生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可提出减少黄色文化对青少年性犯罪影响的对策.一是对青少年加强性知识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消除精神污染.  相似文献   

7.
当前多发性侵财犯罪始终呈现高发态势,团伙性、地缘性犯罪、职业性特征突出,智能化程度高,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跨区域流窜、系列犯罪特征明显。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主要包括规模化打击缺乏,传统侦查手段弱化,协作配合不够,基础信息支撑薄弱等。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信息采集、规模化侦查打击、合成作战、协作办案、深挖犯罪、视频侦查等打击机制,做好大数据分析、宣传教育、技术防范等犯罪预防工作,加强重点人控制、高危车辆控制、阵地控制、寄递渠道控制。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犯罪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并呈现出不与受害人接触的情况下实施犯罪的特点,这种非接触性犯罪已成为一种高发性和常发性的犯罪现象。与传统的接触性犯罪相类似,非接触性犯罪也表现出一定的地缘性特点,研究非接触性犯罪的地缘性特点,可以进一步强化控制、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力度。因此,在总结非接触性犯罪的地缘性特点基础之上,通过深入剖析该特点的形成原因,提出树立综合治理的理念、探索建立"链条式"区域打击新机制、开展情景犯罪预防和提高跨境执法合作水平这四项侦查对策,以期有效遏制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9.
暴力信息和色情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毒害的两大因素,网络暴力信息催生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网络色情信息催生青少年性犯罪,网络负面信息与青少年的犯罪生成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践中,只有通过对危害信息的传播源、传播途径、受害者自身三条进路综合治理,才能阻截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美国、韩国、英国及中国香港地区制定的性犯罪人信息登记、公告制度对预防儿童性侵案件的发生和性犯罪人的再犯具有良好效果。国内诸多学者建议在我国立法中也引入类似制度,以促进儿童保护立法和预防性犯罪人再犯。由于域外性犯罪人信息登记和公告制度在推行中存在缺乏科学的人身危险性评估方法、对性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造成阻碍及与公民私权保护的矛盾等问题,尤其是由于国情、社会传统和立法背景等差异,在我国全面引入和推行性犯罪人信息登记、公告制度不太现实,但可在性犯罪人信息登记、刑事犯罪记录查核制度和性犯罪人再犯危险性评估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和建立。  相似文献   

11.
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主要是由被利用者行为的范围决定,即被利用者的哪些行为能够被幕后者用作实施犯罪意图的工具。间接正犯中的工具行为应当具备"非正犯性"和"可支配性"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网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犯罪的治理问题展开论述,阐释了此类犯罪所触犯的刑法罪名及其相关的司法操作,分析了此类犯罪的危害性、犯罪行为特点以及犯罪主体特点,提出了严厉打击淫秽网站、加强相应的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切实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切断非法利益生成链条等综合性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刑法中"利用职务之便"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职务之便是我国刑法中某些罪名的客观要件,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其关注颇多,但往往局限于在某具体个罪中认定其内容,很难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跳出传统研究视角,不拘泥于某个罪,同时以若干典型个罪为参照,有必要对我国刑法中利用职务之便的概念内涵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催生和谐性别文化的发展。和谐性别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和谐文化的提出,为性别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谐性别文化的发展,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的性别文化具有主导性、本土性、现代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构建和谐的性别文化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以性别平等为前提、区别对待、博采众长等原则,建设反映和谐性别关系的制度文化,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强化女性自身的主体性意识,注重发挥妇女组织在和谐性别文化建设中的监测和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女性性犯罪是目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性犯罪女性的心理对于我们预防、减少女性性犯罪以及矫治性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文化观念和刑法规范的变化,强奸罪的实行犯应当扩大至女性主体;对于婚内强奸的行为,应当区分情况予以刑法评价;性骚扰、强制猥亵妇女的行为,与强奸行为的根本区别是行为人有无奸淫妇女的主观意图;在认定强奸罪的过程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情况,在对奸淫幼女行为归罪时,仍应坚持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的标准;界定强奸罪加重处罚的法定情节,对于刑罚的准确适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罪前情境的初步研究明确了情境因素如何促使青少年罪犯产生犯罪的动机,如何促使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包括主观罪前情境、客观罪前情境和时空中的罪前情境,并各具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暴力犯罪是不良社会成员在暴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产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暴力文化的传播直接刺激了社会成员的暴力犯罪欲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心理;暴力文化的传播成为社会成员模仿暴力行为,学习犯罪技能的示范教材,暴力文化的传播扭曲异化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青少年养成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犯罪目前在我国较难治理。公安机关只有根据此类犯罪的行为特点和犯罪的主体特点,采取严厉打击淫秽网站、切实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切断非法利益生成链条等综合性的治理对策,才能形成净化网络环境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2004年7月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淫秽网站的专项斗争。网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犯罪,俗祢“网络贩黄”,是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破坏社会人伦传统和性道德风尚,特别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健康的犯罪。对此类犯罪的治理,应采取严厉打击淫秽网站、加强相应的道德引导和法专制教育、切实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切断非法利益生成链条等综合性治理时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