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修辞问题是研究汉语修辞学的重要源泉。本文以《诗经》中同义词修辞为例,研究了语境临时同义词和语境词汇同义词的古汉语学运用。在研究中,我们认为确定《诗经》修辞同义词的主要依据是《诗经》中的近义词、类义词和词汇同义词。《诗经》修辞同义词主要由叠咏修辞同义词、连文修辞同义词和对出修辞同义词组成。研究修辞问题,对修辞的形成基础和作用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也做出了总结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洽国如治水,因而"堵"、"疏"之争,是治国方略之争,而不是治水方法之争. 北大乐黛云教授回忆汤用彤先生,讲过这样一件往事:1957年初,汤老先生有一次提到《诗经》中的一句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她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汤先生很惊讶,说你《诗经》都没看过一遍,连《诗经》里面这两句最普通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的?乐黛云答是没看过,上学的时候成天搞运动,而且她是搞现代文学的,老师没教过这个课.后来汤先生解释,"厉阶"即"祸端","梗"是"灾害".这句诗出自《诗经·桑柔》,全诗的意思是哀叹周厉王昏庸暴虐,任用非人,人民痛苦,国家将亡.  相似文献   

3.
"於是"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的词语。《论语》、《孟子》中的"於是"的用法很有代表性,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则用在句尾,位置不同用法不同,体现了当时汉语的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忠伟 《前沿》2011,(2):18-20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文风成为战国时期散文的代表。作为先秦典籍的参照,从中可以窥见《诗经》在战国时期的接受与传播。策士引诗既不同于《春秋》《左传》,也迥异于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诗》观念宽泛,回归到《诗经》文本内涵,形式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萨默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曾在香港圣保罗书院任教,其代表作《汉语手册》于186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萨默斯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的诸多事实,其中对汉语音节结构的描写以及对汉语词类和句类的分析非常精到.萨默斯语言教学思想的精华部分包括:应重视本土教师;词汇教学应区分频度,先学常用词汇;词汇应在句子当中学习.这些对当今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外语教学都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3年6月适逢《同舟共进》第300期。在汉语世界中,"三百"是很有文化意蕴的数字。相传孔子整理上古诗歌,删定"三百五篇",后世遂以"诗三百"或"三百篇"指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即汉儒奉为经典的《诗经》。后世编辑某一朝代诗歌选集,亦往往以"三百"命名,譬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自1988年创刊以来,《同舟共进》已出版300期,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法对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分析多套用句法分析方式和手段。这一方面更加模糊了词和短语的界限,另一方面实际上无法贯彻到底。具有词汇属性的复合词其结构是不能从句法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汉语复合词的构造主要是意合而不是形合,其结构方式比几种有限的句法形式要复杂得多,灵活得多。通过意合手法产生的复合词含义丰富,色彩鲜明,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与挫抚痈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演变,有利于把握后世弃妇诗滥觞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10.
《诗经·魏风·硕鼠》是东周时期即春秋中后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反抗。如何崇恩同志考释。三岁贯女”中的“贯”字是“奴隶”,则全句意思为“多年来作你的奴隶”(《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辞海》“硕鼠”条日:“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此诗是写奴隶的逃亡,表现了人民对奴隶主的  相似文献   

11.
丰国欣 《理论月刊》2013,(3):101-104
本文认为,传统上从语法角度分析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容易混淆“自由形式”和“词”,汉语复合词的内部成分处于“位”“序”互动关系之中,“位”的组合形成了复合词的结构——“序”,而“序”在语义上表现为“(具体)意义+概念(意义)”的结合,在逻辑上表现为“义象+义类”的整合.文章指出,西方语素观无助于汉语复合词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亚平 《政策》2006,(5):60-60
1954年仲春,被毛主席称为“会写自由诗”的陈毅元帅创作了组诗《感事书怀》,他在序言中说: “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组诗之四是七古《手莫伸》,令人发聋振聩的著名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出自这首诗。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内容非常深刻,具有深  相似文献   

13.
李岚 《传承》2010,(36):154-155
《伐檀》和《硕鼠》是《诗经》中政治讽刺诗的典型代表,两诗均属《国风·魏风》,主题接近,在《诗经》中顺序前后紧贴。但两诗的主旨、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中主人公的身份、表达情感强烈程度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贺严 《前沿》2012,(16):149-150
杜甫一生写了三首《望岳》诗,这三首诗虽然是同一题目,但写于不同时期,描写的是三个不同的山岳:第一首《望岳》作于青年时期,描写的对象是东岳泰山;第二首是中年时期的作品,写西岳华山;第三首则作于晚年,望的是南岳衡山.这三首诗前后跨越了30年,诗人的人生和社会时世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因此三首同题诗中也渗透着作者不同阶段的人生情怀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17,(6)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古代典籍。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指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习《诗经》者之一益。上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研究《诗经》,十分重视识草木鸟兽之名,他认为借助诗人所托兴之草木鸟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之命意。他曾说:"学《诗》者,必先于鸟兽草  相似文献   

16.
漫话白文     
白族是云南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唐宋时期,为了生产、社会及文化的需要,利用汉字作为表意和记音的符号,编制了一套文字,这种文字称之为“白文”;“白”又写作“僰”,是同音异写。“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解白义,也就是用汉字来记录白族的语言。由于白族语言中吸收了较多的汉语辞汇,所以这些汉语词汇就写汉字解汉义;而白语辞汇就写汉字解白义。因之,不通白语的人读起来,可以推测其大概而不能明白其底蕴;通白语的人读起来则文从字顺,明白晓畅。在南诏时已经用白文进行写作了。如樊绰《云南志》卷二载《高黎贡山谣》有“囊中络赂绝”的句子,原注说:“络赂,财之名也。”又《玉溪编事》载骠信的诗有“元昶同一心”的句子,原注说:“谓朕曰元,谓卿曰昶。”清平官的诗有“波罗昆勇猜”的句  相似文献   

17.
一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在文人中盛行的歇后语,一种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后语。两者起源不同,性质也迥异。“歇后”这个形式是文人创作的,魏晋时已出现,曹植受他哥哥魏文帝曹丕的冷遇,写了《求通亲亲表》,其中有这样两句:“今之否隔,友于同忆。”陶渊明《庾子岁从都还》:“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它们的特点是将《书经·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中的“兄弟”歇去,以“友于”代替。这种形式,到唐代,使用普遍了,杜甫在《彭衙行》中选用《诗经·击鼓》的“死生契阔”,歇去前面的“死生”,以“契阔”表示“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将出自《诗经·日月》中的“日居月诸,胡迭而  相似文献   

18.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自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  相似文献   

19.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时阅读《山海经》图赞及《周王传》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了诗人温馨的田间家园,随后的八句描写了诗人幽静的读书环境,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点出了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本诗物我情融,反映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和艺术造诣,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打破传统研究模式的《诗经》学著作──读王夫之《诗广传》赵沛霖《诗广传》是王夫之研究《诗经》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内容复杂,涉及学科又多,给阅读者带来很多困难。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迄今为止尚未有论著对它加以研究和评介。这种情况无论对于《诗经》学还是对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