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76年诞生以来,"模因论"历时近40年成长为文化传播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让传统儒学以华夏精神内核的姿态,成为我国对外文化的主导强势模因。纵观儒学西播的历史,其文化模因在不断变换的传播元素中逐渐实现自我进化。模因的传播形态、适应策略与传播元素在经历了早期的同化复制形态后逐渐显现出异化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2.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面,中国科技典籍之于理性至上的英语世界国家,其"科技"属性的亲和力、号召力符合受众的"期待视域",应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哲学、文学等典籍外译传播如火如荼的同时,上万部科技典籍中英译出版的仅86部,其传播力亟待加强。基于美国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通过调研中国科技典籍译本在遍布全球各个地区的25000余家公立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流传数据,梳理出现有译本的传播特征,结合网络时代媒介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提高传播效率的途径、方法:典籍数字化的互动型传播、多语言媒介传播、跨媒介传播等。以建立电子语料库为切入点,探索科技典籍外译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实现译本数据化、学术资源普及化,提高受众获取中国科技典籍相关资源的可得性,建立更便捷易用的传播渠道,降低使用成本,使用复合式视听媒介更好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需求,为提升中国科技典籍英译本的海外传播效果提供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3.
陆羽所著《茶经》从诞生至今一千多年时间里,屡次被翻刻、续写、翻译等。饮茶文化以及《茶经》在亚洲地区的传播是平和的、春风化雨式的,传播人群主要是来华使臣、留学生以及僧人等。而在欧美社会的传播则伴随着战争、流血以及走私等激烈冲突,主要以传教士、冒险家、商人为主体。《茶经》亚洲语言的翻译与出版是茶文化深化和广泛传播的标志,而欧美语言的翻译与出版则比中国茶文化的介绍要晚很多,直到20世纪才出现诸多欧美语言的译本。透过直观可见的一片茶叶展现中国人融于血脉之中的价值观,展示可信、可敬、可亲的中国形象,可以说是《茶经》跨文化传播的成效与启发。  相似文献   

4.
韩流,如今在中国一枝独秀,影响较大。在我们打开国门,欢迎韩流到来时,也应剖析韩流现象,分析韩流盛行原因。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深厚,但是在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应总结韩国文化海外扩张之道,从而助推中国文化更好地向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随着闽南人的迁移,闽南文化也被移殖到菲律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闽南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西班牙统治期间的自然传播时期(1565—1898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体现为一种无意识、无系统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为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的传播;2、美国统治期间的自主传播时期(1898—1945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明显体现为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传播。海外华侨的国民意识觉醒,开始自觉、系统地传承中华文化,传承的重点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由于强调保持华侨的“祖根”和“民族性”,文化的传承基本限于华社内部,与当地社会的交流较少,造成了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盛极一时的状况。菲华社会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但基本仍然上保持了“以传统价值观为核心、以地域特色为表征”的闽南文化的原貌。  相似文献   

6.
和景昊 《中国减灾》1996,6(1):38-40
纳西族东巴经中的减灾科学──“好劳里肯”习俗和景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前言我国云南纳酉族有很古老的象形文字。它比甲骨文还要古老,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文字。用此种文字书写的著作保留至今的还有1500多种,2万多册。其内容涉及宗教、历史...  相似文献   

7.
刘建美 《传承》2011,(25):56-5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尤其是科技传播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过渡环节、作为科技创新与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就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科技传播能否健康有效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本身价值的实现,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信息。谣言传播的社会基础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以及思想情绪稳定等主要内容。谣言传播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要及时疏导、控制谣言的传播。控制谣言的传播包括及时辟谣及长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荣梅 《求索》2013,(2):227-229
口碑被现代营销人士视为当今世界最廉价的信息传播工具和高可信度的宣传媒介,对影响消费者态度和购买行为决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口碑传播的研究将个体作为分析单元,忽视了社会情境等因素对口碑传播的影响.且对口碑信息如何在消费者之间传播方面等研究比较少。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为我们研究口碑传播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借鉴工具。  相似文献   

10.
王勇  石义彬 《求索》2007,(1):173-175
上个世纪末以来,西方新闻传播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由热衷报道公共领域、权力与政治,转向热衷报道私人领域、身份与认同;新闻日益娱乐化,大报日趋小报化。受众对现代信念和审美趣味的抛弃,以及资本对新闻业前所未有的渗透和干预,是西方新闻传播后现代表征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正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媒体。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文化意义有助于转变社会文化观念,打造网络文明形态。网络媒体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类价值实现提供技术基础,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因而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改善网络伦理系统,健全并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作为舆论机构,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现行的媒介制度使媒体在和企业的关系中往往处于强势一方,媒体对自身权利的滥用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包括:新闻寻租现象普遍,炒作之风盛行,媒介越权频发,舆论监督失衡和报道内容肤浅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拓展,翻译的作品、介绍的作家、翻译的语种逐渐增多,作品的传播受众、传播国家及地区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分析,探讨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提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应发挥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综合效应;提高翻译质量,加强海外市场营销;并注重文化品牌,传播经典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多年前,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还尚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重视时,却已经有了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凭借深厚学养、过人胆略,用珍爱民族文化的拳拳之心,冲破层层阻力,抢救、整理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努力,绝无今天的成果。先行者的开创意义,往往都是由后继者来进行评价的。当后来者在艰难坎坷的途程中,在那充满荆棘的荒野上,突然发现他们正在走的这条路已经有人走过了,而且走得很早,走得很远,为这条路斩过荆棘,劈过顽石,铺过路基,敬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5.
王春阳 《人民论坛》2012,(23):160-161
玉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核心是以玉作为载体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再创造。玉文化产业要拓展海外市场,就必须加大对玉文化传播的力度,通过举办国际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海外举办专业性玉展以及向海外大力推介玉文化旅游等传播方式,积极培育海外消费主体,拓展海外市场,促进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凯 《理论月刊》2008,(4):30-33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的中国社会大转型产生的结构转换和利益调整,国民的政治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催生了较为强烈的政治民主化追求.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转型时期国民政治心态的转变以及网络传播对于政治系统维持与变革的作用,试图探讨出一种网络传播与政治民主化和谐互动、良性发展的运作前景.  相似文献   

17.
邹理 《求索》2013,(11):241-243
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舆情载体,微博已经超越了网络论坛(BBS)、博客、QQ等网络工具,影响着人们对许多社会性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对许多重大的社会性事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微博舆情相比于其它网络舆情形态,有着它的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与微博这种网络载体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屈中正 《人民论坛》2010,(11):160-161
网络传播已经迅速崛起,并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具有几个典型特征:传播方向的多向性、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当前,我国的网络法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论青年文化在传播中的社会导进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文化以其解构性、创造性、前卫性的肌理特点,在传播中发挥着社会导 进功能,以边缘姿态向中心渗透。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文化能否从话语盲视走向精神自 觉是我们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