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姜黎黎 《求索》2013,(11):144-146,149
选取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中的单音动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描写"借"、"贷"、"出"、"举"、"称"、"假"、"贳"、"貣"、"换"等9个单音动词在中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出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了演变的机制:"出""换"、"举"、"称"通过隐喻的方式衍生出借贷义,而"贷"和"貣"通过转喻方式衍生出借贷义。  相似文献   

2.
黄英 《前沿》2011,(16):18-22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史研究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拟从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这一共时材料出发,尤其是经济文献中反映经济词语的“借贷”概念场中词汇的语义分析人手,通过对“借贷”概念场中各词汇的语义性质、语义特点、聚合关系的分析,试阐释“借贷”概念场中常用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郭作飞 《前沿》2011,(4):145-150
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是指以中古、近代汉语这一段时期的一部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词汇研究。专书词汇是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百年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专门性著作、学位论文、单篇论文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古近代汉语以及整个古代汉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郝思瑾 《求索》2011,(11):228-230
“V单(单音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是“单音动词+人”词汇化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V单+人”式这一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其共性条件包括“V单”与“人”高频率共现、使动义的存在与凸显以及不带宾语三个方面,而在其内部仍存在着词汇化路径与动因的差异。同时,“V单+人”式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陈荣军 《求索》2007,(9):207-209
本文是对西周金文“贶”、“遘于”、“亡尤”、“大采”、“昧爽”等一组词汇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西周早期金文词汇与甲骨文、晚商金文词汇的互证,明确这些词汇的传承与来源;二是金文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有助于对传世文献中这些词汇的理解。同时这些词汇的断代研究,对金文的断代也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汉语中,“以”字的用法极为复杂。它的基本用法包括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本文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先秦“以”字的用法做系统的描述,以期管窥先秦时期“以”的各种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词汇的发展变化涉及到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历时关联与变化;也涉及词的认识内容结构状况的变化,还涉及词与词之间的历时规约状况的变化。《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演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春秋战国到汉魏时期词汇演变的状况,反映了这两个时期词汇语义演变的诸多方面,如“义点的隐没”、“义域的分化”、“义点的重组”、“义位与能指间的关系走向精确化”、“义点上升为义位与义位下降为义点”、“词汇规约系统的调整”等。这些情况能很好地说明词的结构及其演变的基本内容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郝佳 《公安研究》2022,(7):41-45
自然科学中的“场”概念与人文科学中的“文化”概念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可以有针对性地参考自然科学对于场的思考界定和规律利用方式,以文化场为视角,分析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各要素的规律性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公安院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提高公安人才培养质量路径等问题,以科学、稳定、系统的文化育人体系,实现立德树人、育警铸剑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封建"概念的差异看对"封建"的误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封建”概念的混乱在中国造成了对“封建”的误解和滥用。为清除这种混乱,不少学者致力于区分“封建”一词的古义和今义,即西周“封建”与现代人理解的“封建”之不同;但是较少辨析中古“封建”之中义与西义。只有从中西中古历史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中西“封建”概念的诸多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克服对于“封建”的误解和滥用。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论:概念演进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入坤  ;曹海洋 《求索》2008,(9):51-53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接着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形成的理论条件以及对马克思几部重要的文献进行梳理,找到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最后讲述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齐人 《春秋》2009,(4):52-53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是梁启超。与此相伴产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中华民族、中国概念的提出,既标志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产物。“中国”这一词汇虽然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并不完全是现代的国家概念。中国以外的地方,最初将中国称为“支那”,  相似文献   

12.
郭作飞 《前沿》2011,(6):141-143
经过百年的历史,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客观地讲,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重复研究、研究的空白点仍然存在、研究模式老套等问题,有待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克服。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注重从系统的角度开展研究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田曙岚先生的遗作《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一文,对以往关于濮、僚的族属问题的看法,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使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一目了然。但对文中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田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濮人与中古时期的僚人以及现代的仡佬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民族,只是前后异名罢了。”笔者不想在此就濮就是僚的问题进行探讨,仅就中古的僚是否为现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理论中,小康社会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小康社会恩想的系统形成,经历了一个酝酿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康社会思想酝酿时期、小康社会思想形成时期、小康社会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王亚丽 《求索》2011,(11):194-196
字典辞书的编纂,字例的文献书证是必不可少的,惜中古以前编纂的字典辞书,多有用字而无书证,且多收录当时的正字和通字,俗字较少收录。敦煌写本由于长期封藏于石窟,保存了文献产生之初的原貌,记录了中古时期汉字使用的具体状态,在汉字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可以之为桥梁对现代简化字溯源,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轨迹,为汉字规范和整理提供借鉴。但其中写本医籍用字关注较少,通过考证发现,其中的用字字例既可为大型字典编纂提供历史上使用而现有字典辞书所未收的俗字字例及书证,还可弥补字典已收用字中古书证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动词+处所名词”结构,一直是句法结构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类.这一结构契合词汇化的演变过程,促成其词汇化的机制主要有三个:高频的促动、动宾结构的仿用、构式化.由于该结构在词汇化过程中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这类结构中的不同小类的语境依赖度各有不同.而该结构对语境依赖度的大小与结构的自足度、语用推理难度紧密相关:结构的自足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语用推理难度与语境依赖度则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杜靖 《思想战线》2022,48(1):26
中外历史学家呼应或契合“唐宋变革论”,主张宋代以来各朝代宗族是一个新阶段、新发明和新类型。从思想史和实践人类学论来看,未必尽然,因为宋代以来各地宗族实践的要素及精神都早已在中古乃至先秦时期准备好了,并一直在践行。宋代以来的宗族,不过是历史的实践者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面对各自的问题而有意识搬取过往诸要素,并任意组合的结果。中古时期的士族及观念并没有随着残唐五代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延续下来。那些士族或大族后裔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从世系主干上滑落下来,变成了旁系和普通人。当然,也可能是朝代更替或政治原因而“废贵为庶”。但是,士族、大族的观念仍然在他们意识里,并结合时代语境而演绎,因而不一定全都是“庶民化”或“礼仪向下”的结果,故新形态一说值得再讨论。中国宗族研究要回到人的立场,回到实践者主体性上去理解,才有可能看清其本质。  相似文献   

18.
江凌 《长江论坛》2009,(1):70-75
本文在论述图书的起源与“编辑”、“出版”概念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两湖地区出土的主要竹简、帛书文献,并以郭店楚简为例,通过分析其形制特征,比较郭店楚简《老子》、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三种版本的异同及其版本学价值,探讨了先秦时期两湖地区竹简帛书的编辑版本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分析了词汇变迁中的回源现象。用系统自组织理论诠释了“回源词”的形成过程,为当前词汇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从词汇系统的开放性和语言的经济性两方面对回源词进行了系统自组织的深层分析。最后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回源词语的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20.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欧洲,在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中,通常表示“耕耘”的意思。到了19世纪初,“文化”的内涵已经出现了很多重大的差别,但这些含义与该词在现代人类学中技术化了的用法相距甚远。到了19世纪中叶,人类学者为了表示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独有的特征,最早将“文化”界定为学术性的概念。不过,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在人类学家中从未达成普遍的共识。不仅如此,这个概念在被其他学科引用的过程中,更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定义。同样,“文化”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