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琦  ;李淑梅 《求索》2007,(9):131-133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曹克亮 《传承》2008,(22):84-85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处满怀着对政治的无限热情和对世界格局的无限担忧。其交往行动理论就是在语用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力图重建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共融为目的交往活动,而马克思对交往活动的论述也是哈贝马斯思想交往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将对他们二者的异同进行论述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处满怀着对政治的无限热情和对世界格局的无限担忧.其交往行动理论就是在语用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力图重建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共融为目的交往活动,而马克思时交往活动的论述也是哈贝马斯思想交往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将对他们二者的异同进行论述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金杰 《求索》2011,(2):118-120
以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规范基础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兰克福第一代学者都未能就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进行先行的澄清,因此,哈贝马斯构建了以普遍语用学为基础的交往行为理论,重建了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只是这一规范基础在霍内特和后现代的理论者看来并不稳固,因为规范未能给予社会的单个个体以足够的重视,因而有脱离社会的危险,从而也就无法在经验与先验之间保持应有的张力,也就无法为批判奠基。  相似文献   

6.
意义问题纷繁复杂,其词义本身也歧义丛生。意义表达和理解何以可能这一语言追问转换了哲学研究的视角。哈贝马斯意义理论所实现的交往范式转换使语言哲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对以往意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形式语用学的理论构建,进而提出了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即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申治安 《求索》2012,(11):150-152
通过吸收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与阿克曼的政治对话理论的积极因素,阿格尔扩展了哈贝马斯的交往概念,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重建为关于对话的批判理论。关于对话的批判理论,着重强调对话既是质疑与消除剥削性制度安排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自由活动的理想模式。尽管这一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但它也未能走出理想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唐丰鹤 《前沿》2012,(14):40-42
哈贝马斯重建性的正当性理论融规范性与经验性为一炉.由于继承了韦伯所开创的通过合法性的正当性的思想,哈贝马斯的正当性建构始终是以法律为中心,因此,正当性的经验之维和规范之维就转化为法律的事实性有效性之维与规范有效性之维.通过交往理性下的商谈理论,哈贝马斯最终成功地重建了法律的经验和规范之维.  相似文献   

9.
宋敏 《求索》2015,(1):88-92
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其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他借助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契机,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这也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秉承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问题意识,吸收并改造韦伯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合理性的理论,建构了交往合理性理论,试图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危机。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哈贝马斯现代社会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之谜作出了科学的解答,而哈贝马斯力图用交往行为理论改造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与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努力,比较两者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义,指出哈贝马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还原唯物史观的本真,以便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张利霞 《理论月刊》2006,3(6):17-19
本文分别对马克思“交往”范畴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进行阐述并比较后指出,哈贝马斯关于扬弃交往的异化、建构合理的和健全的社会关系的种种设想偏离了马克思的原意,其“理想语言环境”的构想也不过是一个乌托邦。但尽管如此,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还是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春红  尚巾斌 《求索》2013,(12):91-94
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变革导致了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言语行为理论继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本文着重考察了从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和塞尔的日常语言学派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思想,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指出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关注使其自身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意向的社会理论,同时也导致语用分析不仅突破了对符号解释者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拘囿.而且使其更加关注阐释生活世界中各种关系所指称的对象及其意义。这对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具有批判传统和建构特征的社会理论,它以交往理性为核心,诊疗出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病因,继而给出了重建"系统"和"生活世界"平衡的"药方"。本文在简要介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运用该理论进行公共外交研究的合理性,并尝试借鉴其理论内容和理论特性,对当前的公共外交实践做出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异化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其对理性的拯救和重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启示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限度主要表现为将人类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重任交付给了语言,夸大了语言的作用,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6.
李旭 《求索》2012,(2):120-122
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指明了成功的行为交往必备的几点要素,却将"非正规"的语言排除在交往行为之外。但禅宗公案中部分"牛头不对马嘴"的机锋语言行为却能成功地完成交往活动,达到"直指人心"的目的。在禅者共同的生活背景中,这种语言行为具备交往活动所要求的"生活世界的同一性"、"交往主体的‘互动性’与‘免干扰性’"、"对交往行动媒介的理解与合作性"等行为要素,因而,禅籍公案中的行为及语言是有效合理、符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7.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18.
谭容培  唐红兵 《求索》2008,(3):96-99
哈贝马斯通过对现代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现象进行分析,并在审视传统审美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理性的审关内涵。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框架之内,审美才能走出传统审美话语局限于主体意识哲学的迷城,呈现出它的广阔胸襟,进而为现代人重建美好精神家园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万树超 《人民论坛》2010,(12):204-20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示,而对于中国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和产业化阶段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一笔可观的理论精神财富。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视野,以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为主要对象,重点探讨在交往理论的视野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示,而对于中国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和产业化阶段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一笔可观的理论精神财富。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视野,以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为主要对象,重点探讨在交往理论的视野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