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建春  曹力博 《前沿》2023,(1):70-7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关键地带,沿黄河流域城市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能源的生产与消耗,实现经济、能源、碳排放三者协同发展是尽早实现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关键。本文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2010-2019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借助脱钩模型分析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状态,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黄河流域整体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到各省区,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的碳排放量逐渐上升,甘肃、四川、河南、山东的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内蒙古的碳排放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余省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脱钩状态方面,黄河流域整体脱钩状态相对不错,甘肃、四川、河南的脱钩状态均为强脱钩及弱脱钩,比较理想;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能源碳排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引起的碳排放变化为负增长,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引起的碳排放变化为正增长。  相似文献   

2.
梁日忠 《中国发展》2011,11(5):21-26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反映区域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提出了"支持-投入-响应-产出"模式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市发展情况,分析评价了其低碳综合发展水平、碳排放脱钩弹性状况以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演化阶段,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驱动因素的结果显示,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群趋势,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和能源消费强度大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显著,其中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碳减排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支持机制,以及各省域构建各具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决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蓓华  刘爱东 《求索》2011,(2):88-89,219
我国包括非商品能源在内的建筑总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构建产业化低碳发展模式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通过编制建筑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比照清单,验证其脱钩关系。实证表明:建筑产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具有耦合特性,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是非连续性的,低碳化产业发展受政策影响深刻。政府应大力扶持产业化低碳发展,鼓励建筑节能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黄国庆 《求索》2013,(2):14-17
采用改进的SBM模型测度能源与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省区的环境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中国环境效率的空间联系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自199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平均环境效率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看,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水平较低,处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失衡状态,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实现了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环境效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体现为一种空间趋同效应。国有(控股)企业比重、资本深化及工业能源结构对环境效率均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产出规模、人口效应等五个方面对江西省2004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apio模型对江西十大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分析二氧化碳变化对于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江西省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以能源产业最为明显,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仍低于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各工业部门低碳发展虽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发展程度较低的不稳定状态,因此江西省工业要实现低碳发展的绝对减排仍存在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区域,以2012—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金融集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可发现,金融集聚通过知识积累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显著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但是表现出门槛效应和边际效率递减的特征。其中,“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显著且存在门槛效应;非“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存在门槛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高于“一带”沿线省份,位于东部的非“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建议实施差异化金融资源配置政策,抓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协同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消除效应来影响环境质量,选取湖北省1999-2010年的人均GDP、1999-2010年三大产业的产值、近十年治理废气的投资费用分别作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消除效应的自变量数据,选取1999-2010年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变量数据,分别用一次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结论显示:湖北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并不存在典型的倒"U"型、"N"型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势,而是大体呈递增趋势,湖北省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规模效应为负,结构效应为负,不存在技术效应。因此,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提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投资力度、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树立低碳意识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空间分布规律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对我国内地31个省份2000-2010年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Malmquisit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存在效率对增长贡献份额低、技术利用效率几乎无改善、技术进步主宰效率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各区域之间经济效率差距巨大,东部、东北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又好于中部地区。依据Moran-I指数分析发现,各省份之间的技术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率呈现出集聚状态,而技术利用效率未表现出空间相关性。空间分析结果意味着要获得持续稳定均衡增长,必需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改变当前依赖行政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家庭 《岭南学刊》2012,(6):111-116
运用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Moran’sI指数,对我国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空间存在着高度的产业集聚水平,并且集中度水平在高位波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最主要的集中地;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在全局和局部都表现出较高的空间依赖性,表现为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在地域上集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城市蔓延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城市蔓延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呈递减趋势,其对能源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在于汽车数量与能源开采增加,且能源开采效应大于汽车数量效应;城市蔓延与能源开采对碳排放的影响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逐渐递减,而汽车数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则逐渐增强;城市蔓延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结构效应并不显著,对碳排放强度效应与碳排放经济效应有正向影响,且在上中下游地区呈现不同效应。据此,应进一步提升土地空间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汽车及能源行业对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同时优化当前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一“源”两用或一“源”多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球5个发展中国家及5个发达国家1971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的面板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认为: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在长期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重工业)导致碳排放增大,虽然抑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效应并不显著,综合来看,技术进步还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边际碳降低率要高于发达国家,这为发达国家有义务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推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地区发达的数字经济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基于长三角41市2009—2020年的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总体发展程度和共享发展程度两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空间溢出。研究表明:一是长三角数字经济水平显著推动共同富裕,并且对总体发展程度影响更大;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都市圈内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推动作用和空间扩散效应。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为实现全国层面的共同富裕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4.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绿色和低碳发展,协同经济社会增长与碳减排,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碳排放与产业紧密相关,我国低碳发展战略可优先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聚集更多高价值、低碳排放的高科技产业,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放。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经济产值的能耗显著偏高,长时间内节能降耗将是协同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优先途径,潜力巨大。提升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供给是实现能源供给低碳化的必然选择。该文还分析了我国潜在可实现年亿吨规模以上碳减排的生物质及有机废弃物低碳化利用和增加光合作用固碳能力的其它可能减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球5个发展中国家及5个发达国家1971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的面板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认为: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在长期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重工业)导致碳排放增大,虽然抑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效应并不显著,综合来看,技术进步还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边际碳降低率要高于发达国家,这为发达国家有义务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推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李刚 《求索》2014,(3):96-100
通过构建LPI—LES模型,采用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测度各省区土地相对贫乏指数(LPI),研究土地贫乏对经济增长的阻滞效应。研究结果显示:LPI较高的地区(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运用Weaver组合指数(LES),可以把中国各省区的土地相对贫乏分为双因素驱动、三因素驱动和四因素驱动等三种类型;通过把土地资源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现土地相对贫乏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形成较强阻滞效应。中国土地相对贫乏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人地矛盾紧张、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文姬  夏杰长 《求索》2023,(4):96-105
基于固定效应、中介效应、门槛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等对2013—2020年中国数字金融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和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通过使用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更换样本期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拉动居民消费是数字金融赋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其中主要是生存型消费起到了中介机制的作用。通过门槛模型检验发现,数字金融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并且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空间溢出性。  相似文献   

18.
《山西政报》2009,(9):31-34
关于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的意见 按照省委“三个发展”要求,为了促进我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保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所必须的能源支撑和碳排放空间,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现就全省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按地理地貌细分区域,选取绿色全要素投入和产出指标,对产出碳排放量测算,运用SBM模型和GML指数,对湖北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再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选取技术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等指标对影响湖北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核心要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双碳”目标下,湖北省年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时序看呈振荡波动变化状态,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差异特征显著,且机械化程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核心要素决定着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综合核心要素及区域差异特征分析,建议提高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以要素减量增效为重点,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策略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关系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级单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证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关系密切.对东部地区而言,农村金融结构和规模与农业碳排放负相关,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业碳排放正相关;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农村金融结构和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正相关,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业碳排放负相关;同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要有效缓解农业碳排放问题,不同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