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辞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与屈原并称齐名;他创作的《高唐赋》、《神女赋》等名篇,更是影响古今,享誉中外。赋中所写“巫山云雨”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逐渐演化为中国文学的“云雨”经典意象,仅《常用典故词典》就收录了与“巫山云雨”内容相关的近60种变体措辞。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3.
虽然“书话”是很晚才有的名目,但上溯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觉得似乎很早了!若说较晚的话,抑或可以20世纪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一些“书话”大家而论。若以我的见识,则可谓《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诸文,系以非常之笔,记非常之事矣!另则,郑振铎、唐驶、黄裳等虽然皆是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之范例。然而,在我以为的唐文之中和、黄文之恬淡、郑文之稍显激越之中,我倒更看重的是黄裳“书话”之“精刻”、之“恬淡”。  相似文献   

4.
方坚伟 《前沿》2014,(9):221-222
《目录学发微》于卷四“论汉魏时之四部”推论:“四部者,即指六艺略中之乐、《论语》《孝经》、小学也。”此论可待商榷。依据《初学记》和《北堂书钞》的两条材料为基础进行辨析,汉魏之际的“四部”之名应当是有两种内涵:一种是余嘉锡之论可备一说;另一种是汉魏之际“四部”之名与荀勖《中经新簿》的四部分类法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6.
邹贺 《长江论坛》2008,(2):78-82
本文认为《七略》系刘歆一己之力所创。之所以采用“六分法”,是为了弘扬《周礼》经义,故比类《周礼》“六典”而六分群书,即治典:六艺略;教典:诸子略;礼典:诗赋略;政典:兵书略;刑典:术数略;事典:方技略。  相似文献   

7.
在正统观上,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以礼为本,将礼作为国家盛衰之根本,据礼而进行褒贬,从而依礼强调人伦纲常的重要性并阐发尊王的时代思想;在方法论上,因《春秋》将是非之情寓于其喜怒之间,所以苏轼用观其辞气所向的解经方式诠释孑L子之意,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春秋》;在历史观上,苏轼将《春秋》看做信史,认为其以历史事实为本,“具文直书而无隐讳之词”,对相关史实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9.
2010年农历庚寅年,俗称“虎年”,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聊一些与虎有关的话题。在人们心目中,虎象征着神秘、勇猛、尊贵、威武。虎有好多别称,许嗅《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水浒传》中称之“大虫”;《聊斋志异》中称之‘‘豉王子'’;有些地区还称之“大猫”。  相似文献   

10.
践礼修德从小抓起 日前,《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出台,并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这是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强调“践礼修德,从小抓起”,对不同阶段的未成年人提出“仪表之礼”等八项礼仪要求,要求开展“入学仪式”等四项仪式,在全省1700万名未成年人中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武之侠     
<正>“七杀”为搅乱世界之贼,“破军”为纵横天下之将,“贪狼”为艰险诡诈之士,三星会照,主凶主劫。16年前,吴宇森拍出了暴力美学的经典作品《喋血双雄》,把男人之间的恩义情仇阐释得畅快淋漓;3年前,刘伟强把信仰捧上台面,将佛经中“八大地狱最痛苦之无间地狱,没有轮回,只有永远受苦”这一残酷教条加诸于《无间道》,为香港黑帮电影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2005年,叶伟信与甄子丹带来的《杀破狼》,则用一种异常  相似文献   

12.
张稚庐 《春秋》2010,(5):45-46
在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字当头。历代帝王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种种怪诞行径竟传为美谈。父母的“吴天罔极之深思”让子女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起码要“生则养之以礼。死则丧之以礼”。这里所谓的“礼”。无非是儒家的那套货色。《大清会典》有丧礼规定。人民国后,  相似文献   

13.
朱华新  张昕 《世纪行》2006,(7):46-47
近年来,关于黄香故里的争议十分热烈,“攻之者日有,辩之者日无”,争论的结果,活跃了学术空气,也提高了黄香的知名度。 黄香故里之争,除有“安陆”说、“云梦”说之外,2004年《武汉文史资料》第一期载有董光宇《名孝黄香出江夏》一文,提出黄香是他们武汉市江夏区的人。2004年3月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江夏史话》(王光家主编)亦持此说。2005年5月19日,“世纪宜兴网”还发布《天下黄姓源江夏》的佚名文章,认为江夏区的郑店街黄鹤庄才是中华黄姓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君臣关系,传统文化中存在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命题。孔子总结夏、商、周的经验教训,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命题,明确指出,君主要依照礼法差使臣民,臣民则要对君主尽忠。它既承认君主的无上权威,要求臣民效忠于君主的统治,又对君权提出约束,让它依礼统御臣属,以便恒久维持一种合乎秩序的君臣关系。苏轼肯定并阐发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君以礼使臣,则其三皆君子也。不幸而非其人,犹不失廉耻之士也。其臣皆君子,则事治而民安。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这就是说,“君使臣以礼”的意义在于使臣子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中的经典之篇“触龙说赵太后”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文章反对“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力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同时还描绘了一个“擅长思想工作,化干戈为玉帛”的栩栩如生形象。  相似文献   

16.
话说五帝     
帝为何物?关于他的传说亘古至今不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原乔字是:左边一个“虫”旁,右边一个“乔”字,《汉语词典》不见此字,有些典籍用“乔”字代)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为成,炎帝以姜水为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17.
魏敬群 《春秋》2013,(1):20-22
张景械(字亦轩)是济南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光明日报》有文章《墨香常惹念先贤》称:“张亦轩先生是济南的大雅之士。”日本汉学书道家石桥鲤城因亦轩先生饱学博识而对其有“布袋”之称。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意思是说不管是做事业,还是做学问,都会经由寻觅、奋斗到最后有所收获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见,和谐.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强调有序和协调,追求和谐更是自古有之。将和谐引入当今社会,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鲁邦大旱》应形成于《晏子春秋·景公欲祠》之前,而绝非改写自后者,更不是因反驳《晏子春秋》中晏子的立场而形成的。《论语》《孟子》及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等文本特征、语词和思想观念证明,《鲁邦大旱》形成的时代应早于孟子,处于孔孟之间的战国中前期。《鲁邦大旱》的主旨并不在于突显祭祀鬼神之礼,其目的也不是以祭祀之礼来文饰政治或者以礼节庶人之情,而是借使用“珪璧币帛于山川”赢得庶人的信赖和拥护,以成上下相和的局面。《鲁邦大旱》的这一主旨是《国语》《左传》所呈现的庶民思想观念的延续和映照,所谓“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即是这一庶民思想观念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