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洁  郑萍 《人民论坛》2012,(26):88-89
土地对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基础性的供给作用。由于受二元制社会结构的限制,我国无法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制度性激励。应通过强化农村土地承包权利流转制度供给,强化政府土地宏观调控职能,破解现行土地制度与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冲突,激发土地制度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王越平 《求索》2012,(4):63-65
研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现象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而对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绝不仅为一个单纯的政府职能调整问题,因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需要受制度的约束。为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制度约束以及行为模式内在机制和逻辑,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借鉴理性选择和新制度主义等理论,对地方政府在对待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行为转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行为变迁主要受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的权力结构、地方利益结构等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制度行为的被动性和修改性问题突出,其成因有三:一是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文化精神的冲突;二是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社会结构的冲突;三是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原生制度的冲突。因此,解决制度行为问题的方案自然是:要建立以社会目标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文化精神的辩证和谐关系;建立以社会目标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社会结构的辩证和谐关系;建立以社会目标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原生制度的辩证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主体地位是随着宪法秩序的变化、权力结构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变化而迈步确立的。发挥地方制度创新主体作用,对于确立两个根本性转变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5.
摘要: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在于实现社会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在市场机制与社会利益结构复杂化的双重机制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涉及到多个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贫困户之间存在着多重的利益关系,围绕贫困标准、扶贫工程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选择与执行,脱贫结果的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因此,应用利益博弈理论,从无限理性与有限理性的矛盾冲突,从制度建构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研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进而提出扩大政治参与、明确利益主体,探索市场机制与社会利益结构复杂化下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坚持演化博弈,注重序贯博弈,加强监督,从而探索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率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遏制我国特殊利益集团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制度冲突、制度缺失和制度执行失范等现象普遍存在,为特殊利益集团的衍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特殊利益集团掠夺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引发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激化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本质和根源是制度矛盾。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建设来有效遏制特殊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制度生态视角分析发现:在我国城乡统筹问题上,市场无力而农村社会发育不足,政府治理变革成为主要动力。广东的经验揭示出:市县治理是最佳的统筹空间,政府变革可以显著推进城乡统筹,地方政府治理变革要紧抓职能重组与机构再造,正视制度创新困境,关键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分工,以组织系统学习能力的提升来激发内部动力。制度生态对制度创新具有约束与激励作用,而制度创新对制度生态具有适应与改造作用,广东虽面临一些亟需破解的问题,但良性的制度变迁路径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8.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法律意义上的主权统一配置于中央,后者则使其在联邦政府与成员政府之间分享。这一根本区别还通过宪法安排中一系列其他重要区别体现出来,如成员政府(地方政府)权力受宪法保障的程度、地方是否享有一定的宪法自治、地方政治实体在中央被平等代表的制度设计以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改变方式和权限争议的解决方式等。特别行政区制度虽然是我国宪法制度中的一大创新,但其在上述方面均符合单一制国家的宪法安排,因此仍然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之下的一种宪政建制。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对自身而言就是要形成更加高效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通过自身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更加有效的产权安排和激励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合理界定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边界,降低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通过对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效率,降低行政管理的运行成本,并在地方政府治理变革中寻找到效益递增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姚伟 《长白学刊》2009,(3):105-109
当前中国的转型并非简单的市场转型,而是向由政府再分配制度、市场交换制度、社会网络资本多元共生、动态互补的综合性制度结构转型,这必然对我国社会分层机制和阶层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社会网络纳入社会分层研究,在把相对独立的社会网络分层机制作为研究主题之一的同时,综合功能论、制度建构论、网络结构观与个体建构论的分析视角,强调社会分层的网络嵌入性。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有利于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制度体系的协调更新 ,有利于制度运作效益最大化。同时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可能产生“地方主义”、“短期行为”等偏差。因此 ,必须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以及地方政府各种成员的相互关系加以调整 ,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微观主体三者良性互动的制度环境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才能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利益群体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必然引发利益要求的冲突和社会矛盾的积累,利益整合、人心凝聚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种社会结构变化为我国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提供了优越性发挥的契机和自身发展完善的空间.应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资源,协调多种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促进政治文明发展,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应赋予少数地方政府创新特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入WTO以后 ,地方政府只有不断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 ,才能有效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地方政府应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重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以市场改革和社会服务为基本导向 ,合理设置地方政府机构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推动地方政府的综合性制度创新。为此 ,应在加强对地方政府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领导、指导和协调的基础上 ,赋予少数地方政府创新特许权 ,发挥地方政府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形成地方政府体制和制度创新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身份制度的不断变迁,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快,诱发不同社会阶层的角色冲突形成,由于理性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因而导致非理性利益机制表达频发,表征着不同社会阶层的角色冲突转化为对峙心理,由对峙心理转化为社会冲突乃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最大风险。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之一 ,在推进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为背景 ,分析了温州地方政府在与民营经济发展的互动中制度创新的背景和方式。温州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民间的制度创新活动 ,对民间的制度创新活动进行保护、协调和组织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自由和合法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姚莉  操世元 《前沿》2007,(4):140-143
地方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变革,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制度供给变革的方向在于调整生产关系、培育市民社会、努力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需求,其变革路径要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相结合,准确定位政府的角色,寻求制度创新点,避免路径选择的模式化和程式化,不断校正制度供给成本与收益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改革正在陷入一种制度困境。从制度经济学的逻辑分析,这种问题是"元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的协调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情境中表现为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与计划型政府的职能冲突,有必要经常反思具体制度与"元制度"之间的逻辑自洽性,防止"锁入"危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诱发因素,全面整顿、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已刻不容缓。分税制改革导致的地方政府财权与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的责任不相匹配,以及淘汰式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促使地方政府陷入举债危机。全面推进地方自治,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公债制度是化解风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进入了关键时期,政府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是涉及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政府改革相对滞后又是我国转型期的重要特征,破解政府改革难题成为改革攻坚的核心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也是改革需求者的重要事实。文章从制度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出发,指出政府制度的内部性与外部性之间的冲突与失衡是导致改革滞后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经走过近50年的风雨历程,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劳教制度已与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发生了明显冲突,同现代社会公正、公平的司法理念格格不入,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