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的住房状况和主观阶层认同是关系到青年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住房负债(包括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会显著降低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提高青年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概率;(2)“有房无债”的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显著高于“无房无债”的青年,但是“有房有债”的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与“无房无债”的青年并没有显著差别;(3)机制分析表明,住房负债主要通过降低青年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削弱青年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4)异质性检验表明,住房负债对主观阶层认同的负向影响在城镇、教育水平较低、中等以下收入的青年群体中更加突出。本研究揭示了住房负债对青年主观阶层认同的深刻影响,拓宽了住房分层研究的视野,对青年的家庭资产配置、债务管理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毕宏音 《前沿》2008,(7):149-152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天津某医院青年职工的社会心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青年医务工作者的社会政治态度、职业心态和生活质量感受以积极向上和健康和谐为主,但也暴露了一部分人缺乏政治参与热情、职业认同度不高、社会焦虑感增强以及生活质量主观评价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诚 《长江论坛》2004,(4):42-44,59
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生活水平主要是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可以相关的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生活质量则主要指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感受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全面建设小康,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活需求将向享受和发展转化,因此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胡蓉 《青年探索》2016,(5):25-33
在当下中国社会,住房成为了青年中间阶层在都市生活中面对的主要压力之一,住房既在客观上影响其生活方式,也在主观上影响其生活感受。为了研究住房产权、住房消费、住房条件等住房状况与青年生活幸福感间的关系,特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构建认知取向和情感取向模型,对幸福感内部结构要素进行细致分析,以最终揭示住房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从幸福感总体模型来看,住房状况是影响青年中间阶层总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住房产权对总体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住房消费压力则会显著降低幸福感,住房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曲线关系。从幸福感结构分析模型来看,住房因素对于情感取向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住房状况主要通过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地位认知来对幸福感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生活条件—功能性活动—主观生活质量"分析框架,考察功能性活动在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方面通过直接路径促进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一路径排除了功能性活动的作用,体现生活条件本身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间接路径提升主观生活质量,即通过引起功能性活动的变化从而间接实现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所列举的功能性活动中,书报阅读和个人安全在生活条件与主观生活质量间发挥较强的中介效应,而看电视、个人信任与社会参与发挥的中介作用则较弱或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也不断影响着青年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本研究以主观幸福感为分析对象,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其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存在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具体而言,互联网使用影响了青年群体的社交网络,能够提高网络资源、改变网络结构;并通过网络中蕴含的网络资源和其中的高地位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从而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受。  相似文献   

7.
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众多,就和谐社会建设而言,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成员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程度。主观生活质量研究认为,所谓好的社会,应该能够向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最大程度的幸福,即当其它条件同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具有较高幸福感(SWB)的社会。本文通过对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即需求满足维度、相对标准维度、目标维度和文化维度的介绍,探讨社会幸福感形成的过程,以及和谐社会下影响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观绩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学界也认为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参与行为以及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在统计上并不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而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和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比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具有更加强烈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在青年中间阶层已奏效不大,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已超越了物质性的维度。随着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增多,如何处理依法办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放慢之间的张力是政府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生活质量”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生活质量”及其相关概念随意替换使用相当普遍,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统一的规范,而且也很少有专文对这些相关概念做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将对“生活质量”研究中较常混淆的三组概念——社会指标、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满意度、幸福感与主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观与主观幸福观进行辨析和比较,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对湖北省32家福利院290位老人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别从总体生活满意度、硬件环境满意度、服务内容满意度和服务质素满意度四个方面分析了福利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老人们对福利院的生活满意度普遍较高,老人对福利院生活的满意度水平既受到性别、自身生理机能、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属性的影响,又受到老人的社会交往现状、个人经济社会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既反映了不同类型福利院的客观服务水平,也体现了老人的主观需求与现实服务之间的差距。以上述结论为基础,本文对如何改善老年服务环境,提高福利院老人生活质量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形形色色的996工作制现象折射的在职青年超时工作问题,是当前劳动力市场讨论的焦点,厘清在职青年超时工作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社会心理后果,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全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在职青年存在客观加班,四成主观感受到加班,但近三分之一是被迫加班,四成是无偿加班。超时工作在男性、教育程度较低、资源与劳动密集行业、外资合资企业的在职青年群体中最为严重;但知识技术行业、非生产人员、非外资单位中无偿加班比例更大。工会降低了客观加班和自愿加班;签订劳动合同强化主观加班和有偿加班。工作自主性对减少主观加班和强化自愿加班发挥积极作用,工作生活空间一体化"引诱"在职青年自愿延长工作时间。在职青年的加班同样遵循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超时工作尤其是无偿的、非自愿加班显著降低在职青年的幸福感、获得感(职业获得)、安全感(身心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2.
闫泽华  王天夫 《探索与争鸣》2022,(11):41-51+177
不确定性是社会理性认知的产物,不确定性不仅取决于不确定性自身的客观概率,更取决于社会主体对不确定性的主观认知期望。个体的主观认知期望都建立在其社会生活连接上,现代社会中客观发生的物与物的连接、理性认知的人与物的连接、感性认知的人与人的连接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成为不确定性在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城市作为社会生活与连接的主要场所遭遇的不确定性风险尤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不同连接场景下的“算法—软件—硬件”智慧体系,优化现代社会生活的连接机制,才可能增强社会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邢占军 《新东方》2004,(11):19-24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社会及个体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西方对其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和学界对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视,主观幸福感问题也引起了国内不少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拟考察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北京、广州、昆明、沈阳、西安五所城市随机选取被试1773名,对当前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探讨了城市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城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城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主观生活质量评价很好.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传媒接触、学校活动参与、相对剥夺感对其学校主观生活质量评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成都及深圳青年购房者购房后在主、客观两方面对现实生活质量的感受,试图从中发现影响城市青年购房者生活质量的"经济外"的影响因素.笔者呼唤政府从政策、制度的层面为青年购房者创造和谐、健康的发展条件,也希望社会从正向的、积极的方面激励青年购房者面对现实生活的"痛苦与快乐"、"重负与责任"、"压力与动力"时多一分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广州的团组织和其他青年团体共同推出“青年健康生活行动”,希望通过倡导青年的健康心理生活、学习生活、职业生活、消费生活、娱乐生活以及交往生活,从而形成健康的社会发展趋势。这一行动不仅对本地区社会面貌改善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推动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其昂  倪秋思 《传承》2012,(23):85-85
青年精神生活出现的异化现象,归根结底是现代性这一宏大背景的影响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与人类永恒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胡梅花 《前沿》2014,(13):139-14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社会适应与超越,关系着青年自身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青年社会适应与超越的主要内容有: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适应、目标取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相适应。当代社会,大部分青年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青年表现出:主观认识的自我性、片面性、偏激性,目标取向的功利性、实惠性,行为上的盲目性、随意性,需要进行分析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张小丽 《传承》2008,(14):102-103
本文根据2005年底在厦门市抽样调查的数据,探讨了城市居民信任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职业满意度、个人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被城市居民看作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个人月收入和政府办事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而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则对生活满意度则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