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直捣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随着解放军各路大军势如破竹的胜利进军,解放全中国的目标指日可待,人民革命战争即将结束。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却非常艰巨。面对国民党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外反动派断言:“共产党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上海资本家说:“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经打0分。”毛泽东说:“‘打天下也并不容易,治天下也不是难得没有办法。”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经委员会,任命陈云为主任,统管全国财经工作。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期…  相似文献   

2.
富与贵     
富贵与骄奢不是一码事,骄奢有碍于富贵,富贵容易变骄奢,所以,正在求富贵的,已经得富贵的,都要力戒骄奢.那么,富与贵呢,它们是一码事吗? 可以肯定地说,也不是.富是物质层面上的,贵则主要指精神境界.将富与贵等同而论,包含着一种莫大的误解,当年朱元璋君臣论富贵时就谈论了这个问题.他们看到了骄奢与富贵的关系,却又理所当然地将富与贵合为一体,以为“打天下”就是“求富贵”,“得天下”就是“得富贵”,“天下”就等同于他们的“富贵”.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下看来,此话有几种解读。一是书好,精典《论语》,读半部就足够治天下了。二是人很,能干的治政者,不需要读整部《论语》也可以治天下。无论哪种理解,都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偷懒取巧,各取所需,有了“半桶水”,便来治学、治政、治事。而今,读《论语》的人渐次少了,借“西学”图强倒是共识。不过,某些人对有益的“西学”常常也是截取一半,便装扮为“西学”先知“、接轨”专家,大有匡扶时政治理天下之气概。套用那句古话,就是半部“西学”哄天下。关于废除贪官死刑的争议,近来沸沸扬扬。先有专家建议废除对经济罪犯的…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镜     
“唐人”是世界给予中国人的称呼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而唐朝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一位能打天下又会治天下的明君——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唐太宗胸怀广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与重臣魏征之间的故事,向未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5.
陈鲁民 《唯实》2005,(8):124-124
当官是几等人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夫子说:学而优者仕。那个时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中最优秀的去当官,自然是一等人才。可李鸿章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当官,倘若这人连官都不会当,那就太不中用了。”干天下最容易的事,那肯定是末等人才了。  相似文献   

6.
张军 《学习月刊》2012,(13):53-54
许多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一定是皇权高涨,一言九鼎的时代.皇帝拥有天下的财富、美色,可以独断专行.为所欲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应该说.这种说法只能说是大体不错。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这几千年的封建史中.皇权旁落、帝位岌岌可危的事也并不少见.诸如强臣若曹操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者”有之:宦竖若刘瑾者,  相似文献   

7.
“法者,治天下之依据也。”这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崇尚法治、强调司法公正的一句箴言。  相似文献   

8.
二千三百多年以前,孟子曾经说: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一治一乱,不以治,必以乱。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不实现治,就肯定要召致乱,这是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公认的事实。治和乱是相对立的两种情况。关于“治”,中国古代对“治”的认识一般有这样几个具体标准。第一是谷贱,第二是刑措,第三是太平,也就是没有战争。汉代的文景之治,南北朝的元嘉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治”。汉文帝时,断狱  相似文献   

9.
以天下之胸察物明,不知是哪位先哲讲的了,但这句话讲得颇有道理。这方面的话不少智士仁人也讲过,唐代白居易就说过“以天下之心为心”。《太公六韬·文韬·六守》中也讲过:“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就是说,只有胸怀天下才能看透天下,看清天下,看明天下。  相似文献   

10.
韩星 《前线》2013,(10):89-90
忧患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从周初忧位、忧君,到孔孟的忧道、忧民、忧天下,再到唐宋的治不忘乱、心忧天下,忧患意识充溢整个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古人论用人的很多话,现在读来仍很有味道。如有的说:“夫尚贤,政之本也。”有的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有的说:“爵授有德,则大臣兴义。”这些都强调了任人惟贤。孔子就曾回答过如何解决民众不服气的问题。他认为,“举直则民服。”确实是这样。如果给无功无能者封官加  相似文献   

12.
朱文鸿 《实践》2010,(6):56-56
清末权臣李鸿章有一句话说:“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倘若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也有一句话,却是感叹为官的不易:“当权力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离结束也就不远了”!同样是为官,为什么他们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为官到底是难还是易?  相似文献   

13.
舒炜 《廉政瞭望》2013,(13):16-21
没有哪一个朝代不重视四川,没有哪一个朝代不把治理好四川作为国家的大事。因为四川的历史和地形特点,给人形成了“天下耒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错觉。在封建社会,朝廷对四川总是猜忌和打压,形成了“蜀人不得守乡郡”,“蜀人官蜀不得通判州事”等固有思维。  相似文献   

14.
怎样当好组织部长?很大的一个题目。笔者任此职数年,偶有心得,录管见于下:一、找准角色,处理好治己与治部的关系古人云:“善治人者,能自治也;能自治,而后可以治人。”从角色上讲,组织部长既是组织部门的一把手,又是组工干部队伍的普通一员;从工作上说,组织部长既要做表率带好头又要管好队伍带好人,既要治部更要治己。“治己”,关键在于“修身”。中国自古就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古训,“修身”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如何“修身”?  相似文献   

15.
"天下"乱弹     
宋志坚 《唯实》2004,(4):96
“天下”二字怎么解,实在费人思忖。按照《辞海》的解释,“天下”的意思有二,一指整个中国,二指整个世界。这种解释既缺乏历史的阶段性和层次感,也缺乏超越时空的归纳。天下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人们视野的逐步开阔而逐步变化的,有一点却始终如一,沿用这个词汇的人,一直都把自己看得见的那一片天空之下的地方当作“天下”。夜郎自大的滇王与夜郎侯,都把自己治下的地方当做“天下”,这才闹出“汉孰与我大”的笑话,司马迁说这是“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并把这笑话的根源归结为“以道不通故”(《史记·西南夷列传》)。“道不通”,视野不…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05,(3):61-62
权力:一柄双刃剑。中国古人有句话:“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纣为帝王,足以乱天下”。意思是说,即使像尧这样贤明的人,假如他是个普通老百姓,手里没有权力,也管不了几个人,干不了什么太大的好事;但是像商纣王这样品行不端的人,一旦当了帝王,手中有了无限的权力,就可以把天下搞得大乱。古人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权力的两重性,没有权力,好人也很难干出好事;有了权力,坏人就可以干出很多坏事。  相似文献   

17.
正唐太宗李世民马上打天下有本事,下马治天下同样不同凡响,执政后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举措,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出现了四海朝贡、八方来贺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其影响波及到现在,直到今天,国外华人叫"唐人",所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或"唐城"。他执政后,发现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开始居功自傲,骄奢淫逸,他曾严厉批评做得过分的朝臣。  相似文献   

18.
“郡县治,天下安”。近年来,洞口县委着力提高“四种能力”,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努力促进全县和谐。  相似文献   

19.
诚信者,天下之结马赫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札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札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札教,到维...  相似文献   

20.
治国之道,惟在用才。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能治天下者,惟有得人”、“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事以人成,国以才兴。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我国新世纪的新型用才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