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它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5)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属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的两个不同支流,他们之间不存在优劣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西哲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但如何实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交汇,却是一个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以独具批判性格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的哲学为基础,同时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之精华,重构中国的哲学,是实现中西方哲学融合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3.
白玉鹤 《学理论》2010,(1):74-75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我们要正确鉴别判断中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提供生长点,寻找新的方法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及西方哲学中的精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相似文献   

4.
杨永庚 《理论导刊》2007,1(3):46-48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要正确鉴别判断中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提供生长点,在当代以替代、更新、补漏等方法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中的精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开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哲学大纲》的特色在于运用了“以西释中”的诠释框架,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得不然”的,但《中国哲学大纲》的内容、语言等则是中国的,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本土特色;《中国哲学大纲》虽然也阐释了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致知论,但核心是人生论,包括人性论、天人关系论等,为我们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国涛 《理论导刊》2022,(7):98-104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存论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形态。当前,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即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范式有待突破、研究形态有待整合与建构。鉴于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在宏观上需要秉承范式转换逻辑、场域转变逻辑、研究认知逻辑、研究层次逻辑;展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需要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当代中国”、着眼“时代发展”,在增加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理论深刻性和现实厚重感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虽然拿不出“德先生”与“赛先生,”却可以推出“大人先生,”可以推出超越“自我中心”“、地球中心”、“人类中心”等“中心论”而对天地万物“一体平看”的“大写的人”。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大人论,”著者称之为“旧大人论”。其基本视野有三重:以“太一”而求“最高,”以“太极”而求“最大,”以“太和”而求“最多”。此种根本思维方式导致中西哲学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新大人论”是要以“旧大人论”为基础接纳西方哲学为其环节:就“最高”一方面说,假如我们能将“白”之研究当成“大白”之研究的一个环节,将“辩”之研究当成“大辩”之研究的一个环节来处理,则我们就可以将西方哲学当成中国哲学的一个环节来处理;就“最大”一方面说,“宇宙共同体”是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西方哲学的最大视野只达到“生态共同体,”只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环节;就“最多”一方面说,西方“一体化”正驱赶整个世界走上“消灭多样性”的不归路,立于宏观与长远的视角,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一体化”视为中国“太和”思维框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特例。“新大人论”的根本目标是把西方哲学当成中国哲学的一个环节或特例来处理。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走向问题,许多学者强调哲学应该关注人与实践,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对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和暴露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实践、人、价值、文化以及科技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几个维度,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热点,并成为重要的哲学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陈树林 《理论探讨》2007,1(5):39-42
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解范式没能从根本上转换,是导致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难以继续深入的深层原因。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与本体论、认识论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强调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批判性,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现实生存,力求给人的生存活动提供智慧和现实关怀。作为对传统哲学实现变革的马克思的哲学,其真正意义恰恰体现在从哲学理解范式的发生的革命转换。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在外在表现形态、理论使命、理论功能、理论旨趣、理论主题、立论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品性。因此,把马克思哲学研究置于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和其哲学的基本特征,才能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陈红 《理论探讨》2004,(3):22-25
别尔嘉耶夫的人学思想饱含着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存的深刻的生存论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其人学运思的基点,自由、创造、个性的人学主题,以及对客体化世界进行批判的现实关切中。别尔嘉耶夫人学的生存论意蕴表明其人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的哲学范式,一种理解世界的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乔宇涛  孟煦 《学理论》2013,(8):172-173
安乐哲、罗思文致力于从中国哲学本源的角度来诠释《论语》,反对用西方哲学来剪裁中国思想的"文化化约主义"翻译方式,这是其译本的最大特色。他们通过对《论语》的哲学解读,向西方世界彰显中国传统和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证明孔子对西方哲学反思重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无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但在实际研究和理论阐述上,马哲史家们遵循的认知逻辑,既有遵循以世界观为终极解释原则、以"形态论"为标识的本体论方法,也有遵循以本体原则与认识原则相统一为思维前提、以"范式论"为标识的范式论方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是"形态论",即以"解释教科书原理"为其根本特征;当下时代,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越来越趋向"范式论",即以"多元研究范式解释马哲史"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理论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凸显,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理论依据;时代特征的深刻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代形态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继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对社会实践的全面关注和深刻反思;和中国传统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斗争与融合将继续深化;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王玲 《理论探讨》2006,1(3):60-62
费尔巴哈哲学为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转换提供了必要的逻辑支撑。这表现为:费尔巴哈为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新的逻辑端点,为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根本的原则和方法,为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合理的内容要素。对费尔巴哈哲学做这样的重估与评价,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的思维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哲学史意义在于马克思哲学不仅是传统哲学的终结者,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马克思哲学成功地引领了西方现代哲学进入全新的研究域,使哲学研究主体从宇宙本体转向现实的人,研究对象从思维世界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范式从知识论范式转向生存论范式。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真精神、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单欣欣 《学理论》2012,(13):66-67
杜威,实用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在西方哲学史上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详尽剖析了传统哲学中"二元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提出哲学要抛弃二元论,进行自身的改造,使哲学成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是终极知识的工具。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新经验论",并用这一新经验的哲学观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通过杜威对传统哲学的支撑基础———"二元论"的批判,来分析其对哲学的批判和改造。  相似文献   

17.
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与人伦合一、知识与道德融合、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必然”原理与“应然”判断贯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运思方式,这种运思方式的终极理论指向就是探讨价值问题和建立价值观念。从而使价值论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哲学相异于西方哲学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视界,主要不在于探讨价值的一般原理,如价值的本质、特性、分类和评价等等,而着重于论述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即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思考的重点。中国古代的儒、墨、道、法各派哲学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由此而…  相似文献   

18.
正哲学是用思想与时代、实践和人民声音互动的,她要求解时代性、实践性问题,她在本质上是时代哲学、实践哲学和问题求解的哲学。远离时代、实践及问题的哲学,是必然面临危机的。今天,我们的哲学研究确实出现了某种危机。当今我国的哲学研究要么多注重书本中的公式,关注书本中的范畴、理论;要么多注重西方哲学中的公式,关注西方哲学中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幸福的探讨最早源于哲学领域.在西方哲学视阈下,幸福观按不同时期和内涵分为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现、基督教幸福观.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儒家、道家以及后来引入的佛教分别提出了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和佛教幸福观.对比中西方幸福论的发展与异同,追根溯源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时幸福的认识历程,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幸福.  相似文献   

20.
中西哲学有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中国哲学的主题是"究天人之际",故"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中国哲学的普遍架构,它的"实质上的系统"就是由天论和人论以及如何"知天"、"知人"的知论所组成的系统."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其他特点,如本体与现实的统一、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统一、人性论与价值论的统一、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