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峰 《长白学刊》2002,(6):23-27
龚自珍的《农宗》认为,宗法家族能够达到“天下大治”。宗族现象在现代中国社会遭受几次冲击,近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复兴”。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以宗族现象为典型代表的乡土社会明与现代工业明交织和并存。作为传统典型代表的宗族现象,在现代化过程中应作为中国特色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杜靖  李耕 《思想战线》2020,46(1):35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祖先是畏兀儿人,明初来自哈密。他们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初年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成功,并将这种成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兼象征资本投入到宗族建设中,使得宗族制度及其实践延伸到河西走廊,在那里创造了中心地区汉人移民边疆之外又一类型的"边汉社会”。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一套符号表征系统,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被汉化的可能。达氏世系群通过军功与宗族建设,参与了帝国的边疆变成华夏或中华的历史叙事和过程。客观而言,宗族制度及其实践是军事之外的一个配套工程。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核心特征,是判断边汉社会存在与否的关键。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又可以超越种族而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复兴的宗族组织是以“家——户”生产生活形式为存在的基本依据的,在我国农村彻底走向现代化、市场化之前,宗族组织还会长期存在于农村社会。现实条件下,宗族组织依然具有社会政治秩序的控制功能。其对村庄权威、村民自治、乡村治安秩序和农村经济发展秩序都有着较好的调解与整合功能,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一方面积极利用宗族组织社会控制职能促进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消弭宗族组织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并使其最终归于解体。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和国家相伴而生的,中西之间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最早的国家是直接从原始社会的民族、部落转化而来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是在一个部落联盟的基础上,由部落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排斥了“法定”继承人伯益,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建立起来的,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在西方,国家的起源乃是建立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古雅典城邦国家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立法,逐步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代之以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单位而建立…  相似文献   

5.
社会形态的研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奴隶制社会。早在30年代,学术界就围绕着“中国社会史”,展开了一场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的大论战。解放以后,虽然不再讨论中国有无奴隶制的问题,但由于对“古典奴隶制”和“东方奴隶制”的理解不同,又在“中国古代史分期”上争论不休。近年来,有人对“五种生产方式” 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假说”,特别强调“奴隶与农奴之间往往划不清界线”,主张不必“勉强”区分,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迄今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在这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不同国家或民族发展的特殊性?这是本文将要阐述的主要问题。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早在1857年,马克思在研究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历史这一问题时就指出:“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4页)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提出了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几种社会形态。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7.
家长奴隶制是在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形成的阶级集团的最初雏形,它以历史的必然性在世界各地留下其历史的遗迹。在我国边疆地区,不少民族迄至解放时还保留着家长奴隶制或其残余形态。研究探讨家长奴隶制这一人类历史上一直通往今天的阶级压迫制度的起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正确认识不久前还保留着家长奴隶制或其残余的民族来讲,也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我国民族学资料,对家长奴隶制进行初步探讨,试图从家长奴隶制与发达的奴隶制的比较中,说明家长奴隶制区别于发达的奴隶制的特征;从对家长奴隶制的历史渊源的追溯中,说明人对人的奴役并非起源于战争俘虏,而是由氏族部落中对收养者的奴役开始的;从对家长奴隶制发展的未来结果的探索中,说明家长奴隶制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  相似文献   

8.
初二的社会发展简史教材,处处闪耀着“网点论”辩证思维的光辉。现不揣繁琐概列于下:教材既指出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说明它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既指出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又说明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既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又说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既指出奴隶制是一种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又说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次巨大进步;既指出商人具有对生产者剥削的一…  相似文献   

9.
向群星 《新东方》2007,(4):60-61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悲壮恢宏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向人们展现了处在新旧更替时期美国南方社会沉重的历史画卷,深刻而全面的探索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要把握“文化大革命”的客观内涵,有必要对中国历史的社会——文化模式作一透视。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奴隶制型社会文化模式迥然相异于西方国家在希腊罗马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社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条管”单位即垂直管理行政部门。地方人大尚未把监督“触角”伸向他们,而他们又在当地行使政府的行政职能。他们的上级部门,虽有监管职能.但因路途遥远.监督起来“鞭长莫度”,因此。“务管”单位基本处于“天”难管,“地”不管的监督“盲区”。导致少数“务管”单位在工作中不依法行政.不文明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权力需要制约.  相似文献   

12.
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中国历代王朝,“编户齐民”和县的数量基本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是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什伍编制,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毫无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13.
宗族观念是宗族制的产物和特定的政治文化现象,它随宗族制的产生而产生,并为这一制度的巩固发展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宗族制作为中国奴隶社会中贵族内部确定其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它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却在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被吸收、保留,并不断发展、深化,与封建制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融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稳固和延续下来,并一直影响到今日的中国。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以血缘崇拜、祖先崇拜、传统崇拜为主要特色的宗族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这种影响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试从分析宗族观念对  相似文献   

14.
整个《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严密的思想内涵。“政”与“刑”的思想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纲目,本文就此作些探讨,敬请同仁指正。 一、《论语》中“政”与“刑”的含义剖析 1、有序无乱的等级政治思想 “政”的含义在《论语》中大致有:(1)政治之意;(2) 从政、为政、治政之意;(3) 政令、政策、法令之意。后两层含义将与“刑”的含义一起分析。 孔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春秋末年,等级制破坏,奴隶制解体,当时臣弑君、子弑父,诸侯僭越天子,陪臣僭越大夫的现象十分普遍,孔子对此十分不满。齐景公曾问政治于孔  相似文献   

15.
云南近代华侨的形成、结构和华侨资本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侨居”是一种已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在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几次称得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向国外迁徒的社会活动,大多与政治原因有关。时到近代,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侨居这一现象才转为以经济原因为主,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容忽视。因为它已与中国封闭式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世界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竹溪村的个案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宗族复兴现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情形有所不同,即不是行政力量从乡村的撤退和村民选举制度的实行等原因所致,而是基层政府对乡村控制仍然过严,村委会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村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参与程度不够而导致宗族的“复兴”。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现象,掩盖的是村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质,即在宗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同作用下,村庄中的非权力精英如何借助宗族并通过宗族活动达到自己目的的政治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教研室、科研室、技术室和医疗(科)室,是我军类型较为特殊的基层单位。这些单位大多具有科技干部集中、文化层次高、专业技术性强等特点,在体制编制、人员构成、工作性质和支部建设等方面也不同于连队和学员队。加强和改进“四室”基层建设,必须立足其特点,确立既符合《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共性要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思路。一、“四室”单位业务性强,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突出把关定向。同连队、学员队相比,“四室”基层建设属于《纲要》规定的“参照执行”的单位,在按纲施建中容易出现过分强调特殊而“脱纲离谱”的倾向。为此,加强“四室”基…  相似文献   

18.
在自称“人权”、“民主”、“自由”的台湾社会,长期存在着一种赤裸裸的现代奴隶制——雏妓奴隶制。一些天真无邪的少女,被强拐或诱骗从事悲惨的卖淫活动。她们被囚禁在地下室,日夜受到蹂躏,每天接客30到40人……这些十四、五岁的雏妓(最小的只有八岁),绝大多数是台湾山地九支原住民族稚小的女孩,小部分是平地汉族的少女。这样的雏妓,目前在台湾大约有5千人,挣扎在台湾大小城市色情街巷最阴暗的底层。几十年来,这骇人听闻的奴隶制公开或明显地存在。  相似文献   

19.
现象一:“我提我办” 提案办理工作中,常常遇到某部门或单位的委员所提出的提案,转了一圈又交给该部门办理的情况,提案人变成了承办人。这种现象导致提案基本无法落实,也影响了提案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及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这些新的情况又反过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向与进程。其中,“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涵有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新的社会现象,将其通过合理引导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积极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单位人”或“社会人”所涉及的主要是个体与单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关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一个职工客观上都被囿于“单位”这一狭小的空间,同单位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